OB体育入口app唐宋之风影响下的日本茶道

发布时间:2023-08-18 14:24:55    浏览:

[返回]

  ,在两千余字的文本中,雅号“涤烦子”和“忘忧君”的二人对坐,一人饮茶,一人品酒。在这个寂静幽然的春昼,不可容俗谈,于是两人便展开了一场茶酒之辩。双方各执一词,反复争辩茶与酒的尊卑、品德与功用,互揭其短,各陈己长。难分伯仲之际,一位“闲人”出面调停,说茶酒难分高下,皆是天下尤物,还是“酒亦酒哉茶亦茶”吧。

  其中,“涤烦子”和“忘忧君”的名号出自唐代诗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无独有偶,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内藏数万卷文献及绢画,也包括与《酒茶论》极为相似的唐代遗书《茶酒论》。该文本出自唐代乡贡进士王敷之手,全文千余字,以相同的叙事模式展开了一场唐代的茶酒之辩,较《酒茶论》早了几百年。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的茶酒文化与中国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尤以茶文化的东渡为典型,日本茶文化在学习和吸收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衍生出了独具东方美学的茶道文化。今天,我们就推开历史的大门,去探寻唐宋之风影响下的日本茶道吧~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是一种精神,而“茶”则是这种精神的载体,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茶道”。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了。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响。农学家吴觉农先生(1897—1989)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这种虚无缥缈的不确定感为“茶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激发了茶人的想象力,加强了人在用心灵悟道时产生的玄妙之感。

  中国茶种及茶文化的东渡并非一开始就得到了公认。自17世纪起,日本学者一度形成了较为主观的论断,认为日本列岛早有本土的原生茶树,只是到8世纪中国饮茶之法传入后,日本人才开始饮用本土茶。大石贞男《日本茶叶发达史》(1983)、谷口熊之助《野生茶调查报告》(1936)等论著都导向这一观点。

  而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日本茶的本土“自生说”逐渐瓦解。20世纪,以松下智、桥本实等为首的茶学专家提出了“自中国渡来说”,认为日本本土的野生茶树繁殖呈现出人为因素,结合中国唐宋以来日本赴中国学习的留学僧人往返情况,合理推测是日本僧侣将中国的茶籽、茶苗及饮茶习俗传播至日本,并推动了其在日本的发展。

  被后世尊为唐代“茶圣”的陆羽(约733-约804)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而荣西禅师(1141-1215)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书中记述了日本的茶种、茶道、茶具等皆源于中国。

  从4世纪开始,茶叶就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到了到唐朝,中日两国的关系和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日本人从中国带回了第一颗种子,自此,茶树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794-1192),茶一直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商品,主要供僧侣和贵族作为药物食用。而在唐朝末年的中国,饮茶的目的正在经历“从药到饮”的转变,但由于两国关系恶化,这种转变直到很久以后才传到日本,日本人被迫重新塑造和培养自己的茶文化。

  在茶叶的普及过程中,遣唐的日本学问僧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日本高僧永忠、最澄和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最早的日本饮茶记录是弘仁五年(814年)的《空海奉献表》,这份记载了空海和尚(774-835)日常生活的文本曾简要写道:“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另一处早期记载出现于《日吉神道密记》,文中载录了日本最澄和尚(767-822)从中国引入茶籽的事迹。公元805年,最澄和尚赴中国天台学习教义,返日时带回了天台山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

  而最确切的日本饮茶记录出现于日本史书《日本后纪》: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时值日本弘仁六年,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出行礼佛,来到梵释寺,奉迎的大僧都永忠和尚(743-816)亲自为其沏茶。“……更过梵释寺,停舆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

  这位奉茶的永忠和尚于公元775年乘坐遣唐船来到唐朝,并在长安生活了30年,在公元805年返回日本。永忠为天皇供奉的“煎茶”是陆羽《茶经》记载的一种烹煎的饮法,在中唐大为盛行。主要是用饼茶,经过炙烤和冷却后碾磨成粉末状。煮水时,第一次水沸后放入盐,第二次水沸后投入茶末,环搅,待三沸后倒入一瓢水稍做冷却,随后便可分茶饮用。

  陆羽提倡的这种煎饮之法成为唐代文人和宫廷贵族的常行雅事,“碾茶成末、煮末饮茶”的喝法在古代绘画中也时有出现。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唐宫仕女图》就呈现了晚唐宫廷的饮茶场景,长桌的中间放置着茶釜,内盛茶汤,其中一位女子正手持长柄茶勺从中舀取分饮,其他仕女围坐,手执茶碗饮用。

  到了镰仓时代(1185-1333),日本兴起了一股品茶之风,代表人物就是曾经留学中国的荣西禅师(1141-1215)。其所著《吃茶养生记》从禅修与延寿的角度,大力提倡饮茶,书中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

  其中也记载了我国宋朝时期流传于江浙一带的饮茶方式:“极热汤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随意,但汤少好,其又随意,殊以浓为美。”这是南宋新兴起的饮茶之法,此前的饮茶法需要将茶青采来蒸熟、捣烂成饼、烘干收藏,饮用时再把茶饼烤软、碾碎、煎煮,费时费力。而到了南宋,饮茶之法则简单得多:当下采摘制作、散叶保存,饮用时磨成粉,直接点饮,既保留了茶的鲜度,又能使人体更充分地吸收茶青。OB体育入口app下载然而从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泡汤弃渣”的喝法,传统点茶也随之绝迹。

  不过,这种制茶之法受到了日本的欢迎和发扬,时至今日,日本人依然沿用着改良后的宋代饮茶之法。与中国茶道不同,日本人推崇“保留茶叶本身的自然之色”,并视其为至纯至美的生命与精神,因此,宋人崇尚“茶色白,宜黑盏”,而当代日本人所喝的抹茶,茶沫多为鲜绿色。

  这些现象直观地体现了日本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中国文人和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他们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也都对日本茶道精神内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村田珠光(1425-1502)被称为“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独特的 “草庵茶风”。他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和宗教仪式,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完善了茶道的形式,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层面。而被后人称为“茶道的中兴之祖”的武野紹鴎(1502-1555),他将日本和歌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对珠光茶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进一步规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而后,“茶圣”千利休(1522-1591)在继承村田珠光和武野紹鴎茶道的基础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将其还原为淡泊和寻常的本来面目。他还在茶事中增添了传统的“怀石料理”的审美意识,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平民百姓中,使人们在进行茶事的同时充分享受美的情趣。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又发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长。千利休将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和、敬、清、寂”,丰富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开创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东方独树一帜。

  “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调和,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对主人和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在相互承认和尊重基础上,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就是“拂去浮世俗尘”,除去身体和心灵上的尘埃之意;“寂”,即寂静之“悟”的境地,倡导人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这四个字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 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也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茶禅一味”将日本茶道的文化意蕴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美学层面上,这种美体现在茶与禅共同追求的优雅寂静的人生态度和恬淡自然的审美情趣。而如今的日本茶道在其本土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最适合日本人且最具日本特色的典型文化之一,其中蕴涵着艺术、哲学、宗教和道德等多种因素,也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

  日本茶道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日本文化的性格,它孕育成了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崇尚自然,追求寂静;在平淡中出奇趣,于简易里寓深义。今天,日本的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已与服装、书画、园林、建筑、饮食等融为一体。受日本民族特性和禅宗的影响,日本茶道不断走向规范化,日本人民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在茶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日本茶人对茶道的程式、动作、场地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使日本茶道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长期开展、多方位多维度并进和多载体支持是跨文化传播所需要的几个重要要素。日本的跨文化传播经验丰富、成果显著,日本茶道、日本和服、日本花道等都是日本被世界熟知的名片,这些名片所营造的古朴、静寂和礼仪也帮助日本树立了礼貌、有原则的国际形象,成为日本的软实力。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一开始以美国为主,之后传播到中南美和欧美各国,进而扩大到了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其跨文化传播载体丰富,主要是以能够直接感受的呈现形式为主。

  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美国广受欢迎后,日本政府意识到茶道所体现出来的东方文化对西方国家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在那之后将茶道作为日本的一个文化符号进行推广。在政府的支持下,电影和动漫中开始加入茶道文化场景,日本茶道所融合的静寂的人、静寂的景和日式建筑等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符号,作为日本文化的名片之一在全世界被普及。

  在传统工艺技能方面起到重要影响的就是世袭制延伸出来的家元制度,它是保障日本传统工艺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重要制度。家元的体系构造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宗族,日本的家元主要是指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本家,家元有着传承传统技艺、管理整个技艺家族事务和发放技艺传承许可证等权利,以家元为首分支出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开展活动。

  日本的茶道传播离不开“里千家”(Urasenke)对日本茶道文化海外传播的努力。而有趣的是,“里千家”的传播理念正是受到了美国司令官戴克代将军在早稻田大学演讲中讲到“日本不必向美国学习,日本有其民主主义,就是茶道。不分身份的高低共饮一碗茶,和、敬、清、寂的精神才是民主主义的根本”的启发。

  在美国洛杉矶、纽约等地设立了茶道支部,之后在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也设立了支部,同时通过举办茶会、在大学开设茶道文化讲座、寄赠茶室等方式向外国人介绍茶道。

  通过参加万国博览会,开展茶道巡回演讲的方式向世界推广日本茶道,在万国博览会上建立茶室,并赴美国每天举行茶道表演,并用英语解说。

  抓紧学术研究,举办“茶道学术会议”,每年收集优秀论文进行颁奖,为茶道研究给予学术支持。

  日本茶道的文学作品必须提及的就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这本书用英文介绍了日本茶道,并在美国纽约出版,出版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使茶道作为日本文化被世界熟知。《茶之书》是纯英文书写,对很多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国家的人来说容易阅读,不存在因为文化不同导致翻译艰涩难懂的现象。

  除此之外,该书出版的时期是日本茶文化最兴盛的明治时期,这本介绍日本文化的书正好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茶之书》中加入了很多神话元素,虽然与茶道无关,但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性,使之大受西方欢迎。就像西方对中国功夫感兴趣一样,他们对未知的东方神 线、影视动漫

  日本茶文化来自中国,历经漫长的本土发展与改良,吸收与融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文化与外在技法,形成独具日本美学特色的茶道文化。其中保留的中国文化元素成为了我国茶文化研究者认识与复原古代茶礼的重要参考;而当代日本的抹茶产品也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小小一杯茶,既是规范严格的美学仪式,又是意蕴绵长的历史交融,正如冈仓天心所说,茶事

  “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禁二改/禁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洽闻Informed(qiawen2021)

  [1] 陆颖.从唐风宋韵到茶道: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演变[D].浙江师范大学,2022.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