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屋荐书】《茶艺道论》 艺通于道道与艺合OB体育入口官网

发布时间:2023-08-27 21:58:30    浏览:

[返回]

  借着茶艺来行销中华文化,中华茶艺大师范增平教授新作《茶艺道论》分上、中、下三册,是选辑自2000年以后所发表的文章。

  上册是以《海峡茶道》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为主,阅读本书,可激发思考中国现代茶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可探索中国茶业发展之道,中国茶产业应该走的路。

  中册是以茶艺、茶道、茶文化访谈、演讲、问答相关题目记录为主的文章,阅读本书,可知当现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梗概,认识其过程的历史事实,更能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多样和精彩之处,以及窥探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OB体育入口官网

  下册是着重于茶文化的利润建构和茶文化的哲学部分,阅读本书,可以明白向茶靠近的人,就是向完美靠近,向完善靠近。作为茶人是一种追求,是一个人生目标,也是生命价值所在。

  范增平,男,1945年生于台湾新竹县,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中华茶艺“三段十八步”创始人。出版《台湾茶文化论》、《台湾茶业发展史》、《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生活茶叶学》、《喝杯好茶》、《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大陆卷、港澳卷、台湾卷)、《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1979年师从林馥泉先生习茶,1982年发起组织“中华茶艺协会”并任秘书长,1985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7年设“良心茶艺馆”,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中国大陆的使者,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三十多年来,为茶文化研究发展不遗余力。

  茶是物质的、有形的;佛教讲修行是精神的、无形的。何以物化生活的必需品与精神相结合?何以平凡的茶与强调放下修心静虑的佛教搭成桥?

  世间人都在忙,忙什么呢?可能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清楚,所以社会乱,人不知向内自我反省,不知向前努力,以至于身心灵都处于空洞无依的状态。因为心灵空虚,所以找刺激;因为心无所依,所以容易造恶。如憨山大师《梦游集》中提到:“日月如飞鸟,乾坤似转丸;浮生忙里度,谁向静中看。”为了不断追求物欲,而忽略自己内心珍贵的宁静世界。要在静中看到自己,除了宗教的力量之外,必须借助社会文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得到自觉的真智能。因此,笔者认为因为生理的需求而喝茶、因为心灵的必须而品茗所形成的茶艺过程应该是一个适合现代人的最佳助缘。

  范增平教授秉持着苦行僧的精神,一步一脚印任重道远的从事茶文化的弘扬。他简约度日,对自己有信心,也具足了相当的勇气,在动静调柔的心境下,办过“良心茶艺馆”、“以茶为媒介,以唤醒现今社会之真实良心”,透过茶艺演绎实践茶道的精神深入人心,改善人类空洞的心灵,他认为只要是利于众生,他就甘之如饴的往前走,始终如一。

  “学茶艺的目的在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要提升生活品质之前,不可或缺的是过程与经验。从无到有,从开始到结束,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都必须要有过程这个重要的环节,才能产生结果,才能圆满。这个过程就是过去的因,过去的因就是福德与智能的积聚与修得。简而言之,茶艺过程是一条通往最高境地不可或缺的大道。

  他认为,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谈到学佛与茶道的关系时,他说,学佛很好,发心要学佛,但是要有善知识指引一条门路,跟随一位善知识学习方法,比如最基本的“学佛行仪”,学好基本的规范、法则,才能如理如法的进入佛法的堂奥。以佛家“相由心生”的意义而论之,由于内在之纯真、无邪、无妄念的静定功夫,所呈现出来一种是真、善、美的外在安详、和谐、睿智。学习茶艺也是如此,茶艺是一种礼仪,涵盖了禅、道、儒思想的“三段十八步”茶艺,具体表现整个东方文化,茶艺虽然是一套理论,却可以踏实的在生活中实践,而实践茶艺之中也不失茶道精神内涵。所以,茶艺是借着行茶理论规范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美。这个理念与佛教的因果论是互通的,与佛教的修行过程是相同的,要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必须在生活中透过佛法的熏习,透过自省,反观自照的工夫,才能有去恶存善、暗去明显,愚痴离去则智能开启。

  范增平教授借着茶艺来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借着有形的艺术表演中华文化内在精神;借着中华茶文化之学来显发生命本有的慈悲与智能。这一条茶文化的宽广道路,他已经为社会的民族精神、为国家的民族文化劈荆錾铁的开了出来,失落后的文化从回人们的心中,是何等的感人。譬如,“三段十八步”茶艺包含了技艺和艺术两方面,就是科学的启发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由茶艺开启出艺术的内涵,乃属于“道”,所以“艺通于道,道与艺合”,如此地,心净澄明的无限智能就开拓出来。

  三段式泡茶法,首先是在1989年“中日韩茶文化交流大会”上提出,1991年正式将“中华茶艺表演程序”介绍到韩国,刊登在《茶谈月刊》上,也刊登在了1991年4月12日发行的台湾《中华茶艺》杂志上。

  所谓三段:第一段是前置阶段,也就是准备工作;第二段是操作阶段,也就是“行茶十八步”;第三段是完成阶段,也就是收拾工作。

  因此,人生需要觉,茶艺可令人觉,有觉才有美好的人生,人生美好社会也会更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