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入口官网茶文化的创意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00:23:50    浏览:

[返回]

  OB体育入口app下载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看待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需要从理念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认知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丰富茶馆资源内涵视角开展的开发活动。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点和发展应用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点,通过融入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而探究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设施来说,由于其大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很多近现代茶馆建筑通常在环境优美地区,而且其在建设过程中,也极其考究,无论是具体的建设状况,还是整个茶馆的视觉观赏效果,都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建设过程中,还有着旅游经济开发的产业优势。

  客观的说,随着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认知度都有了实质性提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创新与茶相关的旅游业内涵元素,事实上就极为必要。茶馆建筑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还是整个茶馆建筑的文化承载性,都实际上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内容。文化不仅是一种内涵,同时还是一种元素,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更多是文化和旅游资源等一系列极具价值内涵的元素。而在人们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整个文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嫁接和应用,而是要在充分融入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自身理念,从而实现整个产业最大价值的发挥和诠释。文化创意产业是独立的文化机制。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因此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系统化、成熟的价值理念,所以如果能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传承,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有效传承。通过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元素进行分析,其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能够为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元素,不仅能够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素,同时为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融入相关资源要素,从而丰富整个旅游活动。不仅如此,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内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传播奠定了相应基础和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实质性创新与完善。

  近现代茶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复合价值和功能。当前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其消费理念更加成熟,除了文化娱乐消费,同时对健康养生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将相关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元素,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开发利用与经营发展提供合适的基础。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多样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消费趋势和方向。丰富构建全面的消费元素,确保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更能融入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消费活动不仅是一种全新生活理念,也是将人们的消费需要与现实元素应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无论是具体的旅游项目元素,还是人们的具体关注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多样消费理念应用过程中,其需要对旅游消费内容进行系统化创新与突破,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想要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消费元素进行系统化改造,进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元素。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探究其内涵价值极为必要。想要充分有效满足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就必须创新茶叶开发元素,通过创新和改造完善旅游消费理念,从而实现整个旅游消费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茶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涵理念,其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价值元素,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传承机制,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在创新完善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结合必要的文化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效果。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现代茶馆建筑文化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系统化了解这一资源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些资源内容融入到整个旅游活动开发活动中,必然能够实现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我国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在系统化开发过程中,面临极大困境。尤其是更多人对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的价值认知存在片面性,多数人对该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缺乏应有的价值认知。因此,可以说,不仅未能对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形成有效应用,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具体参与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提升,优化利用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就极为必要。系统化看,当前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时,其对文化内涵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融入文化要素,提升文化理念,完善文化资源的应用性,就发展成为当前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想要实现对这一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就需要对其中所具备的具体理念进行分析。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从建筑文化和茶文化这一基础内涵分析与理解入手。我国饮茶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具体的价值理念,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都极为丰富。而在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馆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要素日益凸显。而茶馆不仅是一种饮茶活动场所,同时更是承担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因此在对茶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活动时,必须注重创新其元素融入,通过理念的实质性丰富,从而提升整个近现代茶馆的最大价值。

  对于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认识到整个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系列资源,通过实质性融入和体系化开发,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经营的最佳效果。正是这些多元化功能的存在,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系统化开发提供了相应基础和保障。而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来切入这一活动,其能够提升茶馆建筑资源的价值内涵,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当然在知识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文化创意实际上就超出了传统的理念认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内涵上的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将相关文化创意融入到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改造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丰富茶馆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实现其最佳影响力。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过程中,系统化完善的产业元素不仅关系到茶馆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同时还关系到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而融入文化内涵,他更是提升整个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最大价值的客观表现。随着当前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机制不断成熟,无论是市场的具体需求度,还是市场的认知理念都极为成熟。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作为茶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融入时代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能够提升近现代茶馆建筑的综合价值,同时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综合需要。在实施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想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注重对基础资源进行应用,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通过提升其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化开展奠定相关基础。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来说,融入文化属性,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极为必要。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相应价值理念都直接关系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作用价值。当然,在对其进行文化活动开展时还要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创意实际上就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对其进行系统化开发时,必须注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从当前人们具体的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看,丰富消费理念,创新消费要素,是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消费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看,想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客观消费需要,就需要在充分满足人们消费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化融入各项资源,从而实现消费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对资源进行利用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融入具体文化创意的改造活动,通过系统化融入各项环境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应用效果。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加附加值的产业开发活动,在人们对文化价值作用日益成熟的当今,将文化创意与茶馆建筑资源应用相结合,极为必要。

  [1]吴生智.文旅融合视角下大英县盐卤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122.

  [2]郑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4):101-104.

  [3]张友平.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3-135.

  在成都市锦江区,有一条名为春熙路的商业街,这里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入夜后,高楼林立的街道闪烁着斑斓的广告灯,路上车水马龙,令人流连忘返。而在另一头的E钯街,则像刚被洗涤过的另一空间,喧嚣和芜杂蒸发得无影无踪,人的心境格外安宁。

  被誉为青年人创新聚集地的88青年空间“创客茶馆”(下文简称“创客茶馆”)就坐落于E钯街。

  走进创客茶馆,浓厚的时尚气息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与传统古朴的成都茶馆不同,在这里,没有竹靠椅、小方桌,只有独具创意的实木家居搭配和活灵活现的现代化装潢设计。这里不能看戏听段子,却能与知心朋友点一杯茶和一份点心,聊上一整天;又或者带上一本书、一台手提电脑,营造自己的小空间,安静思考;也可以在这里与创业小伙伴们一起脑力激荡,进行分享交流。

  据悉,创客茶馆围绕广大青年人群需求,每年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服务,在“品茶”、“谈理想”的氛围中帮助青年解决求学、就业、成才和家庭生活等问题,在青年人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

  “我从小就喜欢跟父母泡茶馆,在茶馆里,不一定是看戏。一张桌子,来一碗盖碗茶,铜壶一倒,喝完茶,小孩就自己玩自己的,大人们就聊聊天、磕磕瓜子……把这种氛围放到一个有创意的空间里面,他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或许就能碰撞出一些创意思维。”王昕去年加入创客茶馆,承担起了对外交流的工作,她告诉《小康》记者,在这里工作特别“带劲儿”。

  去年年底,成都市锦江区为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开展了“五进四建六有”活动,实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

  按照《锦江区在群众茶馆开展“五进四建六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方案》要求,创客茶馆在深化公益服务内涵的同时,应该体现24字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由此,88青年空间完成华丽转身。

  过去,创业是创客茶馆最主导的方向,现在加入了青年人成长关怀的元素,令创客茶馆更加有生命力。王昕表示,以前创客茶馆就像是一个属于青年人的“大杂烩”平台,现在当青年人知道这里是一个茶馆,他们会从心理层面上去接受这个东西,他们会觉得在这里会很轻松,可以畅所欲言,不用那么拘束。

  “茶馆是成都休闲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的时代,我觉得对茶馆也应有新的理解。”王昕表示,现在的青年人特别看重传统文化,他们一方面希望保留本土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求这些文化不能死板固守。所以,只要有人召集这些方面的活动,青年人就特别感兴趣。

  王昕举例说,把茶馆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以后,创客茶馆就定期开展各种主题的活动。比如针对“富强”,他们会组织一些经济类的讲座,邀请一些名师针对国家宏观经济,传授一些个人理财的投资创意。针对“文明”、“和谐”、“友善”等,他们就会组织一些礼仪、心理辅导方面的活动……王昕说,每一次活动都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

  据悉,创客茶馆自营运以来,以创业为主题开展了多场大型创新创业论坛、电子竞技比赛、众筹项目路演、商学培训课堂、人才交流招聘等活动,成功将创客茶馆打造成一个具有人文格调的创业青年聚集地。同时,创客茶馆承接多个公益项目和街道社区活动,已经成为锦江区公益宣传、社区文化、青年帮扶的示范性基地。

  能让创客茶馆明显发生变化的,还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海报的出现。

  在创客茶馆的二楼,最容易发现的是平时用作陈设展览作品的展架上张贴上了特别的“艺术设计作品”――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海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海报还将“猴年”属相猴融合进去,设计新颖,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在创客茶馆中参加活动的冯女士被这些海报吸引住了,她说:“以前在外面看到的关于这些思想宣传的海报设计都有些生硬,但今天在茶馆中见到了这样时尚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海报感到非常惊喜,色彩鲜明,简单大方,也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理念,非常接地气,让人不注意都难。”

  在二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这里是青年人孵化梦想的空间。《小康》记者注意到,二楼很多地方被屏风间隔成一个个几平方米的小空间。向内张望,只能看到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几张椅子。王昕告诉《小康》记者,这是创客们工作的地方,他们会租一个场地,作为临时办公的地点。

  创客在创业的初期,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资源。“要改变,就必须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王昕表示,一般到这里入驻的创业团队会待上半年左右,当他们一切都准备好了,需要在外面找一个更加私密的空间去做自己的企业的时候,那时他们就可以搬出去。

  王昕告诉《小康》记者,在租用期间,创客茶馆会为他们提供传真、打印、快递收发以及信息共享等服务。

  在原有的市场模式下,创客茶馆要靠自身造血来维持基本运营。自从锦江区开展“双创”工作以来,创客茶馆不仅要向青年人积极传播“正能量”,还承接多个公益项目和街道社区活动,是否会加重创客茶馆的负担?

  王昕坦言,虽然创客茶馆不以盈利为导向,但是要考虑到自己本身的运营,现在依然需要自身造血。

  “从一开始打造创客茶馆到现在,政府都给我们提供很多指导的方向,让我们知道怎么开展工作。起初,政府大力打造核心价值观进茶馆的文化,他们提供年度性的扶持,现在以项目性的扶持为主。”在王昕看来,如果仅用政府的扶持来维持创客茶馆的运营,创客茶馆恐怕走不了多远,而是需要积极通过市场运作、采用多种手段来保证创客茶馆的运营和发展。

  在岁月陪伴你的日子,总会相遇一些幸运的事。我的幸运就是因10年前与《普洱》杂志的相逢,便有了10年的故事和生命中的难忘。于是一杯茶,一本《普洱》杂志,推开窗,窗外便有了无数的风景……

  在秋高气爽的某一天,点开微信,我欣喜地看到在“中国最美期刊”100家公示名单中《普洱》杂志再次榜上有名,这是普洱茶给予普洱文化的机会,这是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普洱》杂志团队沉淀创新的努力,同时也是《普洱》杂志对一贯给予支持与厚爱的专家团队、茶人、茶商、读者所表达的一份绿叶对根的回馈与情怀。

  翻开今年的八月刊,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六月份拜访瑞河先生的场景,记忆的片段在我的脑海中翻腾……在福建闽南田园的“瑞草堂”,已至耄耋之年的瑞河先生,用充满亲和儒雅的神态和幽默睿智的语言,侃侃而谈他59岁时在大陆创业的故事。聆听瑞河先生的创业故事,在随意和轻松中,让人感觉创业如品茗,有苦涩,更有甘甜。瑞河先生坚定地相信“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我发现瑞河先生今天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是一个坚定中华文化传承儒商的成功……在采访瑞河先生的日子里,满是文化创意的总编王洪波老师与满怀诗一样深情的专栏作家何真老师有一些消瘦,有一些疲惫 。我突然觉得,人生没有几个10年,一本杂志的10年也并不漫长,这是一个沉淀、积累和付出的过程。在这次福建采访之行中,我对文化有了一份更为深切的体验,我发现文化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文化是生命与智慧的创造、绽放过程,《普洱》杂志承载的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普洱茶乡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意的结晶。

  过去的10年,《普洱》杂志社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茶业展会,在每一次茶业展会上,《普洱》杂志总是如文化珍珠般自然而高贵地亮相展台,让生长在莽荒之地、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在大雅之堂上楚楚动人;在每一次茶业展会上,《普洱》杂志社立足文化创意开发出的合订本、典藏本、连环画、系列丛书等产品让同行们大开眼界,成为期刊创新发展的一种模式。在一次国际茶业大会上,一位部级官员对《普洱》杂志的工作人员说:“感谢你们,你们让中国茶文化充满了自信,你们为世界茶文化做出了贡献”。一位大学校长惊奇地说:“没有想到期刊竟然可以这样来办,并且还能办得如此精彩!”我在想,精彩才刚刚开始……

  以多种语言文字出版的宣纸版《普洱茶》连环画在中国茶书中因其大气和深厚,呈现出普洱茶及普洱茶历史文化的极端之美,它记录的不仅是故事、流传的不仅是精神,而是人类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普洱》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品鉴普洱茶》,满怀深情地,细腻地描绘了普洱茶的美、深刻地揭示了普洱茶可以俗雅共赏的善良与高贵,发行二十八万册还仍然供不应求的需求,反映的不仅是读者对学者大家的仰慕之情,更是大众对普洱茶茶艺茶道的追捧。

  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普洱》杂志共计出刊96期、印数270余万册,发行地区遍及全国各个省份及美国等5个国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0多个读者俱乐部。目前在中国,《普洱》杂志是唯一把地名、产品、文化等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的唯一一本刊物,它既是产业的文化,也是文化的符号,它就茶叶入笔,一纸茶香,写出了中国产业文化的深度,开创了中国地州级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创新了中国地州级期刊发展的模式。

  10年的发展历程,《普洱》杂志始终以科学普洱的思维、品牌创新的思路、生态文明的倡导,铸就了刊物的个性和品质,始终以坚定的思想、创意的思维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健康生活。

  10年的发展历程,《普洱》杂志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意结合,始终坚持以提升文化推介力量、建新型文化品牌、打造经典旅游路线、共享优势资源的理念,提出并坚持开展“茶山行”杂志文化活动,成功促成了旅游与茶文化、养生文化的结合。《普洱》杂志用连续七届成功举办“茶山行”文化活动的实践告诉人们,专业杂志服务产业、服务地方不仅要“坐而论道”传播文化,更要结合实际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创新发展产业……

  10年的发展历程,《普洱》杂志举办的系列论坛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世界化、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无限化。《普洱》杂志结合实际探索出来的建立读者俱乐部等有效发行销售模式,颠覆了中国期刊的传统发行模式,开辟了期刊的全新生存与发展路径。《普洱》不仅服务了中国茶产业、传播了中国茶文化,也为中国期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知不觉间,《普洱》杂志已然走过了10年,作为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茶专业杂志,我们要告诉世人的是:《普洱》杂志很薄、很薄,一片普洱绿叶很轻很轻,可是,当文化、生态与经济相碰撞的时候,《普洱》杂志的扉页就会飘舞,普洱茶的绿叶就会沁人心脾。每一期《普洱》杂志,都在努力从茶叶研究者、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诉说中挖掘茶文化,探索自然生命的神奇密码,不断追寻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那种如普洱茶香般含蓄、淡定、深厚的诗意,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人寻找一种强健体质、温润心田,重归自然的质朴与宁静;每一期《普洱》杂志,都在讲述着普洱茶如何从中国茶类边缘配角跻身到中国名茶行列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最朴实道理;每一期《普洱》杂志,都在不断拓展普洱茶品饮、器具、服饰、茶道、茶艺等普洱茶文化元素的审美空间,努力展现普洱茶的文化艺术魅力,努力让人们的精神情感变得更加丰富、细腻、空灵。

  创刊10年,《普洱》杂志获得行内诸多荣誉,连续两届获评为“中国最美期刊”,迈入了与《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新周刊》《十月》等国内知名期刊同榜的百强行列。面对荣誉,我们更加自豪、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我们始终相信中国茶的强大吸引力及厚重的产业基础,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永葆文化情怀……

  [作者简介]龚永新,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蔡世文,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0

  文化产品是相对于传统产业生产的物质产品而言,由文化产业生产或为传统产业利用其文化资源生产并能满足人们一定精神需求的产品。按照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的提法:“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每一种商品都可能是有文化的,因而生产有文化的商品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每一个适应消费社会发展的产业或企业,都可以也有能力生产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商品的产业或企业。这样理解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不仅得到了有关文化产品的最宽泛的界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推动实现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的最密切的沟通,使纯物质到纯文化的产品最终成为一个系列。

  就这样理解,茶文化产品也会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结构体系包括在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既然这四个方面都存在着茶文化的资源,那么茶文化产品也就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被生产出来,这将涉及到与茶相联系的方方面面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只具有茶的符号意义的范畴。如果把这样的茶文化产品分成不同的层面来概括,我们可以把“杭为茶都”从宏观层面视为一个茶文化产品;把茶文化生态园从中观层面看作是一个茶文化产品;把一部茶书、一张茶画、一只名茶、一项茶文化服务等从微观层面当作一个茶文化产品。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分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产品不仅表现为以实物的形式,而且还表现为以劳务的形式,以及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打破茶文化产品和茶物质产品的界限,赋予其产品以一定的文化意味的形式。茶文化产品以实物的形式,是一种最普通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已有人将茶作为祭品,《尚书・顾命》载:“王三宿、三祭、三诧。”即周成王的遗嘱,希望继任的康王能够三祭三茶。茶祭似乎说明,茶是一种有了文化内涵的物品。今天,茶文化产品大量的仍然是以茶的历史文物,茶书、茶画,名茶、名泉、名具以及名景等实物形式。“杭为茶都”则是这样一个以名茶、名泉、名具、名景为基础,形成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寻找到的茶文化完美结合,主要以实物形式显现的其规模巨大的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以劳务的形式,则是一种产品与生产和消费行为不能分离的产品样式。如我们可以从互联网视频搜索到一个有关茶的系列节目,叫“体验民族茶俗之旅”,这个系列节目目前已包括“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苗族虫茶、八宝油茶”、“彝族烤茶”、“土家族擂茶”、“基诺族凉拌茶”、“布依族采花茶”等视频内容,它是以各地茶习俗文化为基础,以一种劳务的形式(表演)加以表现,服务于人们的观赏和旅游。通常人们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所享受的茶艺表演服务,有关茶的媒体宣传、茶的培训服务等,都是以劳务的形式出现的茶文化产品。

  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打破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界限,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文化意味,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经营者获取收益,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繁荣经济的茶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我们通常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往往就是想运用这样一种样式。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安溪县政府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茶王赛。1999年6月11日,安溪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茶王赛,震动京城。同年在安溪(香港)茶王赛,创下了100克铁观音拍卖11万港元的天价,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就是这种形式的突出表现。

  文化产品也好,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也好,体现高附加值是其最大特点。以上述的茶文化产品为例,所谓附加值是指独立于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能够给产品整体价值带来增值并给消费者(客户)与厂商带来利益满足,进而激发出消费者(客户)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和厂商产销积极性的效用。因此,这部分附加值实质上就是产品高于社会平均的销售利润率的差额。举办“茶王赛”产生出“茶王”,而“茶王”作为茶叶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通过拍卖获得的“天价”的效益,就是它的茶文化产品附加值。

  茶文化产品(包括这种有文化内涵的茶商品)的高附加值是人为形成的,它的形成往往通过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人们实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而创造的、形成的“科技附加值”。众所周知,我国浙江省茶叶科研单位最多,茶叶科技力量最雄厚,所以该省生产的有关茶产品科技附加值含量普遍较高,如名茶、袋泡茶、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具、茶叶包装、茶叶机械和茶叶新产品等。当今世界,人们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从而创造出的以含有儿茶素的防辐射手机贴,以绿茶多酚、儿茶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汽车空气清新剂、空气净化器、空气滤清器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各类茶文化产品。

  第二种途径,是人们通过提高竞争力,特别是企业利用CIS等手段创立名牌所创造的“品牌附加值”。在茶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为广大的企业创造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湖北五峰采花毛尖茶,经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努力,到2006年成功打造为“湖北第一名茶品牌”,为此采花毛尖茶品牌附加值大幅增加,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如品牌得以确定的2006年,该企业的茶叶产值3400万元,确定后的2007年,该企业茶叶产值达到4900多万元。而且这几年无论是企业产值、茶叶总体价格水平都做到了稳定增长,深刻体现了品牌创建对于提高附加值的意义。

  第三种途径,企业通过努力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从而创造出“文化附加值”。比如说,对于名茶与大宗茶的差异比较,人们往往从物理和化学层面分析,很难找到合适的答案,但每公斤数千元价格的名茶与每公斤十多元的大宗茶,价格差异却是悬殊的,这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十大名茶中,绝大多数都是历史名茶,历史名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江西庐山云雾茶,其渊源可追

  朔到东汉时期,因而这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增值作出了贡献。名茶不仅有“科技含量”、“品牌含量”,而且富含“文化含量”,所以它包括了附加增值的各种形式。一个产品,其附加值的形成为各自表现形式的组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名茶永远的“亮点”。

  茶文化经济,是就与茶的消费相关的领域而言,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经济以及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经济。茶文化产品的丰富与茶文化经济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丰富,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动力,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经济的迅速增长,又必然进一步推动经济文化化,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茶文化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茶文化产品繁荣茶文化经济,首先是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各地特色。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小说对绍兴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当地饭店多有涉及,所以现代人利用这样的文化资源,打造了“祥林嫂饭店”、“咸亨酒店”、“孔乙己酒家”等,形成和发展了文化经济。2006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杭州市茶叶的区域布局要依托名茶品牌,重点建设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天目青顶茶、鹳山龙井茶、雪水云绿茶、千岛银珍茶、千鸟玉叶茶等7个产业带。也正是在掌握家底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作出的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突出该地区农业产业特色,也有利于丰富茶文化产品。

  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启迪与价值多样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身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进行包容,通过应用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对茶和饮茶生活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了茶文化这一规律性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基于饮茶和茶叶这一物质元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以,在今天我们利用茶文化时,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乃至交流体系,形成全面认知,势必能够实现对茶文化价值的最佳应用。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与思想性文化机制,其中内容的多样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动态性,恰恰是该文化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在大众认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从茶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探究该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合理、全面的价值认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极为多样,客观上看,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文化业态并存,多种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种基于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精神,这是茶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在茶文化机制中,我们看到该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一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得以创新。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本身就是语言交流与互动应用的重要过程,所以,脱离实际、脱离应用诉求的英语教学理论活动,就很难实现应有的价值效果。对于英语教学理论应用来说,其需要立足学生为本这一基础点,注重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尊重理论的实践应用,但是该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诸多欠缺。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英语学科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基础和关键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诠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深度发展背后所诠释的是英语文化。自英语专业设置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未能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氛围的合理营造。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因此,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乃至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极具价值和影响力。从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实施诉求看,老师对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文化理解与品读。客观地看,当前很多老师往往具备的是丰富而完善的英语语言技巧与语法知识,乃至英语素养,但是缺乏对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数老师未能及时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与完善,甚至未能将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承与融入形成全面统一。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内涵下的语言教学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寻找到合理的素材与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变迁进程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机制,其中充分诠释了属于自身内涵的独特价值。茶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机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诠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大众认知与理解,茶叶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结合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厚影响,也为当前我们更好发挥多元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随着目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合理应用各种文化的基础与关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下的语言教学机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应用,也让英语教学理论改革实践充满应用动力。学生是英语教学与创新的核心主体,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否坚持了“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性原则,将决定和影响学生主动探索茶文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时,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内容是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构建一种开创性、习惯性的英语教学机制。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机制的全面创新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英语教学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除了语言技巧与知识词汇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创新时,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过诠释具体的文化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内涵看,从该文化的形成,再到这一文化的传播,背后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结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精髓与动力。所以,对于当前英语教学创新时,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就需要构建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学会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理论之中。

  4.2坚持合理应用的价值原则———构建层次性、适时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论机制

  茶文化包含了诸多信息,其不仅是对文化信息的展现,更是一种能够被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知识,甚至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乃至文化水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内容,并非单一的字面表达所具体决定。因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当前时代氛围中,人们对语言应用的理解认知。对于目前所推进的英语教学创新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实施层次性与适时性的教学原则。坚决不能向学生盲目介绍,或者传输生僻内容和抽象文化,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茶文化探索的厌恶情绪。只有坚以正确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从简单的茶文化认知,逐渐上升到价值应用之中。

  4.3坚持兴趣激发为本的创新原则———构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学理论改革机制

  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活动中,要适当挖掘和发挥茶文化的多种内涵。融入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或者初级的茶文化融入,也不是一种资源共享,更多需要的是发挥茶文化的信息内涵,通过以正确的文化应用态度来包容和理解茶文化。要通过合理使用多种教学理论方法,让茶文化以一种更加开放、生动,甚至形象的方式来进行生动展示。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茶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兴趣,进而让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习。

  记得最早以茶馆作绘画的主题,是受“艺术源于生活”思想的影响。当时从我对于生活世界的观察来看,茶馆随处可见,描绘茶馆不仅是描绘市民喝茶的地方,更是描绘一种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带着这样的一种冲动,我走进了茶馆。于是,背上画具,就如一个老茶客一般,每天报到,然后对着现场写生,直到茶馆下班。

  后来随着茶馆创作的深入,愈加感受到茶馆的丰富和多样,以及如实描绘茶馆的不可能。这种丰富和多样一方面表现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可以说,在面对茶馆鲜活的场景时,艺术上已有的形式与手法都显得如此地不中用;而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茶馆所饱含的内容上,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和认识的、不认识的瞎聊,海侃,可以尽情的宣泄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茶馆俨然成了现代人的精神疗养所,人们在宣泄完心中的积怨后,喝杯清茶,清新一下神经,又开始新的一天。喝茶,不仅洗涤了身体内的积淤,也洗涤了心灵的积郁。在这里,茶馆是一个既现实又非现实、既实在又虚无的世界,正是这种模糊和多意,使茶馆充满了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

  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写生创作后,1999年,茶馆的创作终于有了第一次展览的机会。人总是对批评的意见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很多的意见都是对这样一种创作方式,包括展览方式的批评,甚至觉得这样的绘画根本就不是绘画,因为绘画要么具有好的主题,要么具有优美的画面,要么具有精湛的技术,从三方面讲,茶馆作为绘画都不具有说服力。坦率地讲,当时自己也无从解释,甚至心存疑虑,以致于后来的两年里,再没碰过这个主题。

  2001年,我有幸获得了去欧洲进行艺术考察的机会,在经历了半年的游历后回国,却重新燃起了茶馆创作的;中动。当然这次的创作较之以前,赋予了很多中国特质的元素:传统的建筑,仿古的桌椅、灯笼,而在画面处理上也更为注重技法的运用,结果在02年展出后不久,就被美国的画商一并买去,到现在想来,既欣慰又遗憾,欣慰的是终于有人对画作有了一些认可,遗憾的是自己竟然没留任何的画作资料,到现在也无从查找。

  自那次创作后,自己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进行了两个系列的茶馆创作,从03年《陌生与切近》系列到07年《实象虚生》系列,茶馆的创作几乎就是我艺术创新的试验田,每次艺术上有新的感悟,有新的想法总会回到这个原点。对很多人而言,茶馆是~种美好回忆,或者是一种生存方式,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但对我而言,那是我创作的起点,也是我每一次艺术创新的原点。

  2008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快城快客”,当时我应上海的一个画廊邀请,策划了一个“都市慢步”的展览。如果说双年展旨在展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主题,那么“都市慢步”则希望都市的人们能在“快”的大趋势中,放“慢”节奏,通过艺术的方式让人的心灵有所休憩,沉淀,来慢慢回归到对自身存在的感悟中,真正做到在都市中“诗意的栖居”。没想到两年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竟然就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也可算是在当时的一种预见。

  我想当下茶馆的创作有了更新的目标:就是能创作一种如茶般具有东方韵味的作品来。画茶馆不仅仅只是描绘茶馆的样子,而更要表现出茶的文化内涵来。对于当下的中国人,喝茶,泡茶馆,不仅仅是一种休息和放松,更多的是体会到茶所具有的那份充满了东方意味的文化来,以此获得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相较于广州珠江二角洲“茶楼文化”是“都市茶文化”,即“都市化”;潮汕工夫茶文化的特征则是“精细茶文化”,即“精细化”,综合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山地茶文化”,即是“山地化”。客家山地茶文化有别于大众茶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三性”文化:封闭性(传统而古老)、适地性(顺应自然)、自乐性(自我娱乐)。

  1.客家茶文化的“封闭性”客家茶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茶文化活动独树一帜,能独立于其他的茶文化之中,比如古代饮茶法的活化石客家擂茶,以及客家茶文化特有的茶歌茶舞、采茶戏等,并一直流传至今,这主要是由于客家茶文化的“封闭性”。擂茶是客家人传统的饮茶习俗,也是中国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南宋《瓮墉闲评》曰:“余生汉东,最喜吸擂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喜吸此,则往往煮以相晌,未尝不欣然也。其法以茶芽盏许,人少脂麻,沙盆中烂研,量水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肤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擂茶者,自晋盖有之矣。”

  虽然宋代开始盛行“斗茶”等清饮法,讲究茶叶的“真香”与“真味”,但是在一些地理条件闭塞的地区,古老的擂茶饮用方法仍然传承下来。客家地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客家地区地处高山、交通闭塞,加上客家人属于外来族群,而长期土客相争,械斗严重,更促使了客家人的“闭关自守”,代代相传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不仅保留下了古老茶文化,而且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创作形成了客家特有的茶叶艺术与文化。

  2.客家茶文化的“适地性”遵循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规律,适应本土环境,坚持在中原文化的传承中将当地固有文化本土化,也是客家人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和传承的原因。根据客家地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将中原茶文化精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改进、创新,形成一系列新的、能适应实际需求的茶文化,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适地性”。如上所述,为了能在荒芜漫长的商道或生活要道上“避雨歇脚”,善良的客家人创造了“茶亭文化”;为了能在缺医少药、交通闭塞的生活条件下生存下来,聪明的客家人发明了“女JL茶”并创造了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韵花香”型茶叶,执着地传承着饮用“温性”、“热性”茶的习惯和文化;为了解决生产劳动及“出门路远”的饮茶解渴困难的问题,勤劳的客家人形成了“用小杯喝浓茶”和喜爱滋味厚重的茶叶之饮茶习俗。

  3.客家茶文化的“自乐性”已有学者论证,迁人广东的客家人多数都是有知识、有文化和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群。据此推测,首先,客家人具有立足本土实情创作诗歌文学和茶歌茶舞的能力;其次,客家人在长期封闭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创作自己的文艺作品,来丰富生活、实现文化娱乐;第三,在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以茶为载体的茶事活动,是他们生活中最具诗情画意、最能激感的事情之一,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客家人自然的以茶事活动和茶礼茶俗等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并创造、传承了自娱自乐的茶叶诗歌、茶叶民谣、茶歌茶舞和采茶戏等。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自乐性”。“自乐性”是“封闭性”和“适地性”的必然产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形成了具有显著“山地特征”的客家茶文化体系。

  (l)见之于史志记载,客家茶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龙川县所产的皋卢茶等。经历唐、宋、明时期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清代客家产茶县增加到了26个县,战争前后客家历史名茶增加到了30多个。据2011年统计,广东客家县(市)产茶面积达到23053公顷,年产商品茶24176吨,占全省同期的61.35%和47.03%,成为广东茶叶的“半壁江山”。

  (2)传统客家茶叶以全炒青绿茶类为主,乌龙茶和黄茶类为辅。传统客家炒青绿茶的共性特征表现为“高火甜香”和“炒米香”,而乌龙茶和黄茶类表现为甜韵花香。

  (3)客家茶区擂茶与大壶泡茶法、小杯功夫茶泡茶法为客家特色的饮茶习俗,众多的客家茶亭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别具特色的客家山歌、采茶舞、采茶戏等,构成了客家茶区特有的茶文化内涵及特点。

  (4)客家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表现为显著的“山地特征”文化。客家擂茶等饮茶习俗传承着盛行于宋代及以前古老的“粥茶法”,并代代相传;为了适应山地生存与生活而创造的客家茶亭物质遗产及“茶亭文化”,客家山歌、歌谣、采茶歌、采茶戏,并执着地传承着对带“温性”、“热性”的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韵花香”型茶叶的喜爱,等等;充分体现了客家茶文化习俗的封闭性、适地性和自乐性特征。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赣南采茶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表现为: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思路包括: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等。

  在我国丰富的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采茶戏”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表现样式。在我国“同源异流”的采茶戏谱系中广泛地存在着诸如江西“赣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类型,这些采茶戏尽管呈献给受众的是不同风格、不同歌唱方式和表演方式下的审美享受,但是本质上都是中华茶文化价值的表达。在这其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南一枝花”的赣南采茶戏最富有艺术魅力。赣南采茶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

  赣南采茶戏最早发源于我国江西省安远县的九龙山地区。它最初的艺术基础是九龙山地区的“九龙茶灯”,所以在民间赣南一带的采茶戏也被称为“茶篮戏”或“灯子戏”。作为一种结合了采茶文化、戏曲文化、民乐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这样几点:

  赣南采茶戏中的人物主要可以分为“正丑”和“反丑”两种丑角,其中的正丑主要展现的是采茶劳动中有关的青壮年劳动力等,这种以“丑角”为主要审美导向的艺术形式,在深层次上因循着歌颂采茶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只不过是通过“三角成剧,小丑当家”这种相对诙谐、插科打诨和滑稽可爱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实际上,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主要表达群体中,“客家人”是一个核心的骨干群体,客家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勤恳劳作、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构成了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精神品格。我们从赣南采茶戏的“三绝”(即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身上都可以将客家人身上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洞察出来,在劳作中显示出来的那种积极的审美态度、苦中作乐的实践精神和平民主义导向的农业文化审美都贯彻其中。

  赣南采茶戏在音乐节奏上浓缩和融合了诸如“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这样的“三腔一调”,本身就是一个风格包容、以生活体验为导向的开放式表演艺术。在这样的“三腔一调”的曲牌体系中,“茶腔”是一种最核心、最常用的曲牌,这种曲牌唱法经常以“ReLa”音调为主阶,在客家方言介入后呈现出一种浓厚的乡土田园上种植和采收茶叶的美感想象。而灯腔类的曲牌则经常辅以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喜庆欢快、积极向上、动感十足的艺术氛围。“路腔”是“三腔一调”中最具有诙谐色彩和插科打诨色彩的腔调,常用商调、宫调作为表达方式。杂调则是一种典型的属于赣南采茶戏、采茶歌、采茶曲的专有民歌小调,成为一种附加的艺术点缀。

  对于赣南采茶戏来讲,其舞蹈动作构成了其舞台效果的一个核心内容。不同于一般的采茶曲、采茶歌注重声乐表达的淬炼这种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具有典型的动感和个性特点,学术界将其归纳为“动感三绝”即扇子花、矮子步和单水袖。这动感三绝的系列动作组合将劳动人民采茶过程中的走步、采茶、放筐、半蹲、挪步、擦汗、扇风等劳动细节,相对原生态地将茶民采茶、制茶的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艺术形式简要地表现了出来,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觉、直观和动感的展现方式。

  作为我国古代茶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有机地将采茶曲、采茶歌和采茶动作等结合了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生活化的、原生态的乡土艺术气息和审美的对象。对于钢琴音乐教学这种相对高雅的艺术实践来讲,积极地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形成的民俗音乐、茶艺、茶道乃至采茶戏中去进行艺术采风,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步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构建和创新“生活化课堂”这种教育模式,开发出了诸如“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尝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措施,为我们反思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创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认为,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作为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浓缩和代表了我国古代采茶艺术、茶乐艺术、民俗艺术和乡土戏剧艺术,并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对于创新当前过于注重课堂化的钢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钢琴的演奏和乐曲的创作一样,都是一种典型的艺术行为,本质上都需要按照特定的审美价值开展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乡俗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身上承载着乡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多种审美价值,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包括“中和、优美、典雅、悠闲、恬静、清柔、和谐、圆通、渐变、中庸、定格、定性、虚拟、线性、自然、辩证”在内的审美价值系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审美引导和启发,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悟和悟性,从而转化为有效的钢琴习练过程。

  应当指出,在钢琴教学中得到贯彻的“生活化的教学”是一个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的过程。这些复合型的创新汇聚成一点就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意义上,我们基于课堂式、理论图谱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兴趣。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诸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创新式教学”等理念,这些理念内在地都具有同一个逻辑,就是通过从具体的、鲜活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一些资源上入手对学生们开展教学。而赣南采茶戏本身的生活导向的旋律、舞蹈动作、腔调表达方式等为我们的钢琴“隐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我国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当前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以教材知识为导向”、“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思维和对钢琴艺术的自觉性被压抑在繁琐、枯燥的教科书体系中,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违背了艺术教学讲究的灵感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和互动式教育等理念,也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民俗性和乡土性、原生态性浓厚的艺术形式,将它合理地引入到钢琴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原生态文化气息的熏陶,增强其艺术感召力。

  实际上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涉及到的是一个在生活化的音乐导向中探索“艺术融合”的问题,我们可以本着这样几个思路展开:

  生活化音乐教育归根到底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灵感的共鸣,达到我国传统茶文化和茶艺提倡的那种“天人合一”、“人乐合一”的境界。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在钢琴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演奏不同的赣南采茶戏曲调,让学生在这种实际的分组表演和分组竞赛中体会出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的魅力。

  传统意义上的钢琴音乐教学基于学科分工和班级授课等限制,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习钢琴的学生和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之间往往是互不干扰、互不联系的一种方式。赣南采茶戏这种复合型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艺术的“集大成者”之表达。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熏陶学生们对于钢琴艺术魅力的特殊体验,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围绕着“艺术融合”的思路在钢琴习练者和打击乐器习练者、唢呐习练者等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式教学”,可以让他们共同分工演奏赣南采茶戏中的名曲经典剧目,实现一种更广泛的艺术锻炼。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们参与到生活实践的细节和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所谓的艺术采风就是这个道理。对此,我们应当号召我们的钢琴习练者学生们多观看赣南采茶戏,甚至可以到现场去感悟这种艺术的魅力,到农场的采茶现场去创作或者是习练钢琴曲目,当然也可以邀请采茶戏方面的专家学者向学生们授课,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中达到一种学生技能和感悟的升华。

  [2]闫浩.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J].福建茶叶,2016(1):219-220.

  摘要:汉语文学概念内涵丰富,既包括以文言文为主的古典文学,也包括以后兴起的近现代文学,同时也包含了21世纪以来受到网络文化影响的当代文学及网络文学。古典文学以及五四之后的新文学,其所注重的依旧是文学的内部关系,而当代文学以及网络文学则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了时代变迁的层面上。无论哪个时代的汉语文学,其概念的构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融入,因为其目的还是为了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汉语文学概念的构建,就应当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而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则十分符合这一要求。

  我国传统文化分类繁多,其中茶文化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奇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茶文化,包含了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建筑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汉语文学作为一种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形象化艺术形式,其与茶文化一样,也囊括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我国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于文学的融合,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因此在汉语文学概念构建的过程中,茶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茶文化在汉语文学概念构建中的理论意义这个角度来试论一二。

  汉语文学概念是以国家、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为基本依据来界定的文学范畴,其本身带有较为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我国古典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君权神授”、“忠君爱国”等,统治者试图用儒家、佛家等平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当时的文学当中,以此来让社会政治更加稳定和谐。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明代的《三言二拍》,书中通过一个个描写善恶有报的故事,来劝导和警示世人要行好事、做好人。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人们的民智逐渐觉醒,因此近代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如鲁迅的《呐喊》,钱钟书的《围城》等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这一时代特征。而当代文学,则更加富有时代色彩,与当前这个蓬勃向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息息相关。但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其本质上都是用汉语来展现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风土人情等。而汉语本身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不会因为语言的变化而发生特别剧烈的变动,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因此汉语文学就天然地构成了一个无法用国家和政治去分割的整体形态。所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汉语文学都具有很好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其美感、韵味、表达方式、抒情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宏观层次上都大致统一,这也让汉语文学概念在语言规范上有了明确的内涵。

  汉语文学概念有着十分深厚且深刻的历史依据,同时也有着鲜明而强烈的理论意义。作为一种学科概念,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有着相当的现实趋势和实践价值。首先,这样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汉语之于文学的本体意义上。无论是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家,还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华人文学家,汉语作为其母语,不仅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同时也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归宿和家园。20世纪五十年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生活着一批爱好文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白马文艺社的文学组织,写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质量的汉语文学作品,并受到了著名学者胡适的夸奖,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三文艺中心”。而另外两个文艺中心,一个是在中国大陆,另一个是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当然话说回来,无论是从汉语文学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美国的汉语文学都无法同大陆与台湾相比,但当时的文坛将其三者并列起来,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建构起汉语文学概念,是将汉语文学世界统一起来的一种尝试。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可以将汉语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概念和学科名称来确立或是运用,进而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各种概念和名称混乱、夹杂以及模糊的状况,从而为汉语文学这门学科开辟更加宽广的理论空间。总而言之,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必定要突出汉语这一语言元素,因为利用一语言去定义一类文学概念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学术趋势。在建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语文学的过去和现在有机统一起来,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深入挖掘其审美价值、表达方式以及叙述风格等,并充分发挥文学理论力量,把我们的汉语文学概念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从而使之与英语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以及德语文学拥有一样的学术地位。

  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将近两千年的形成以及发展历史中,先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后来又跟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相互交融碰撞,从文化的范畴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在茶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士大夫特别是其中的文人墨客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给茶文化融进去了大量的精神文化,同时更是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来描写茶文化,来讴歌茶文化,通过文学把茶文化的内涵展示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来看几种以茶文化为主的汉语文学概念。首先,来看看茶文化与汉语诗歌文学的融合。茶文化虽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但是却繁荣于唐宋两朝。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主要是唐宋两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也就让当时社会上的文化创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唐朝和宋朝在诗歌的风格上也略有不同,唐朝的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内容大多大气磅礴,或是深沉幽雅,作者也往往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情感。宋朝的诗歌以词牌为主,内容大多婉转阴柔,作者多把个人的感情融入到词牌当中。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唐朝的统治者比较开明,且国力强盛,对文人的约束较少,因此有唐一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朝气蓬勃且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宋朝的市井经济较为繁荣,但是在军事上却较为羸弱。市井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以写词为生的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但是在军事上的羸弱就让宋朝不如唐朝那么强硬,因此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以阴柔婉约伤感的内容为主。而茶文化也是在唐宋两朝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推动,这势必会将茶文化与汉语文学的创作融合起来。唐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多以诗歌为主。彼时,人们以品茗为高雅之事,并以咏茶为时尚,关于茶的诗歌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有唐一代,与茶有关的诗歌就多达五百多首。唐代的一些文人喜欢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以白居易为例,他一日三顿都离不开茶叶,早上要喝早茶、中午要喝午茶,下午同样如此。在他的众多茶诗中,对茶的描述十分详细,除了上午茶、下午茶外,还有饭后茶、寝前茶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文人与茶之间的亲密关系。纵观唐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纯地去描写茶事活动,如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所写的诗歌《茶人》,就通过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茶人在雨后上山采茶的图景,不仅写出了茶人采茶的不易,同时也描写了茶人生活环境的偏僻和恶劣。而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郢则在诗歌中写出了唐代流行的制茶方式:“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另外,白居易的茶诗则将唐代人饮茶的习惯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唐代茶文化的文学创作还在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理念,也就是“借茶喻人”、“以茶抒情”。这一点在王维晚期的一些山水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维擅长写山水诗歌,其晚年退隐山林,一心向佛。而茶文化在融入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诸多精神内涵后,也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的高度,能够让人明心见性。因此,像王维这样的文人,就热衷于通过茶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茶的文学创作,来让自己修身养性,内心更加平和。有宋一代,市井文化高度繁荣,这让茶文化融入了更多的平民色彩,变得亲切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是唐代时有点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宋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市井文化有关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当时社会上流行斗茶,也就是饮茶者进行煎茶、分茶等技巧的比赛,当时茶肆遍地都是,也为斗茶的流行提供了众多场所。因此宋代文人在很多散文、杂文中都对斗茶进行过详细的描写,包括斗茶的环节、细节,以及斗茶者的神态、身份等内容都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在这要说一说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关于宋朝茶文化的描写。《水浒传》尽管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但是其写的却是北宋的故事,而且明代离宋朝不远,因此很多描写都比较忠实还原了宋代的饮茶风俗。

  如书中多次出现“茶肆”、“茶博士”等场景以及人物,并且将其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体现了宋代市井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与茶文化有关的宋词。宋朝文人填词的内容大多婉转而阴柔,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宋朝军事羸弱,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这对文人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文学家李清照为例,在经历了国破人亡后,孤单飘零的她经常写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词来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其诗词的主色调以低沉阴柔为主。元明清三朝,随着各种文学体裁的兴起,茶文化在汉语文学中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戏剧、小说等。这个时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与唐宋时代又大不一样,文学创作者多借用茶这一载体,来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百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到了近代,茶文化的内容更是在文学作品中俯仰皆是。近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延续了明清的特点,多是用茶来反映社会现实。如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张爱玲的小说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一个小小的茶馆,浓缩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近代茶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集大成者。

  首先,茶文化可以丰富汉语文学概念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如艺术、音乐、建筑、农业等等。将其融入到汉语文学概念建构中,一方面可以让读者通过茶文化去更好地感受到汉语文学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去体会到那种积极向上、善良平和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读者透过文字领悟到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如老舍的《茶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其次,茶文化能够提高汉语文学概念的国际地位。近代以来,我国饱受欺凌,这也让我国的文化特别是汉语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而西方文学的强势导致我国很多文人言必称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等西方文学,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学不甚自信,甚至还有一些自卑心理。而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以及我们的民族性格,同时更是在近一千年的历史中,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文化,日本的茶道,英国的茶文化等。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的重要文化输出,是一股强势的文化力量,也是中国昔日强盛的标志。将茶文化融入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文学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学自信,同时也会让世界转变对汉语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从一个更高更正面的角度去审视观察和评论汉语文学概念。将茶文化融入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中,可以让汉语文学的意境更加深厚。

  文学尤其是小说,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微型缩影,里面蕴含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红楼梦》为例,不仅书中的人物与茶有关,如贾宝玉身边的几个侍从,都是以茶事活动中各个环节来命名,其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名字第一个字,是茶叶在采摘、引水、烹煮过程中的动作,这也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另外,《红楼梦》还用茶来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如贾母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眉,就体现出了她的尊贵地位。另外,林黛玉只喝龙井茶,也体现出她江南女子小家碧玉的特征。总而言之,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将其与汉语文学概念建构联系起来,可以丰富汉语文学的内容、提高汉语文字的精妙程度、加深汉语文学的意蕴,也能够更好地去展现人生中的百般滋味。

  [3]邵山.茶润人和:论王旭烽“茶小说”的精神内涵[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学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8-61.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