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入口官网日本的茶道文化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发布时间:2023-09-11 14:51:41    浏览:

[返回]

  OB体育入口app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国家,内在的文化体系并没有健全的条件,因为受地理条件的极大限制,故总是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因为地理条件限制的文化成分,来巩固自己的文化体系使得以发展。

  其中日本的茶道文化就属于这样的一种文化,那么日本茶道啊文化的历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日本茶道的产生发展大概是公元8、9世纪,大致对应日本的“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并不是自然而然发展成的封建国家,而是通过外力的影响,强行将自己的国家形态转变为封建形态(所以后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日本后来一系列变化的发生)。

  那么在转变国家形态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强大的外力支撑,当然,如果内部有足够的推动力推动国家形态的变化也可以,但是很明显,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这样的内部推动条件。

  只能借助于当时的中国,中国当时处于隋唐时期,正是封建国家形态发展的黄金阶段,故隋唐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日本的国内改造是足够的。

  故当时的日本天皇下令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包括中国的纺织、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官僚制度等等,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与中国一模一样的国家。为此,日本天皇推出了“大化改新”。随着大量日本人员来中国学习,再是将在中国学到的技术和知识运用到国内,会出现明显的文化输出的现象。

  日本对于遣唐使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高的,和我国近代的部分留学生被国家派遣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的具体内容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学术界都公认最澄的来华为日本茶道文化的开始。

  公元 804 年,最澄和他的弟子义真为了求得所谓的经法(那个时候唐朝已经派遣玄奘从天竺取回了真经,故有很多国家的人前来唐朝求法),跟着当时的遣唐使入唐并且到达台洲,之后一直在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密教,当然在修习佛法的同时 也学习唐朝的饮茶文化。

  当时唐朝的饮茶文化较为普遍,故最澄可以很容易接触到当时唐朝独特的饮茶文化。在公元805 年最澄学成归国,并且带回《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 各类经书四百多卷,同时还把从四明山、天台山的茶籽带到了日本种在京都比睿山脚下。

  至今此地都是被日本认为是茶道文化以及茶籽最早发展的地方。可见一开始茶道文化的输出并不是日本主动为之,而是一位不是遣唐使的和尚因为求法的目的而意外将茶道文化传播到了日本。文化的输出也总是让人出乎意料。

  日本一开始并没有相似的饮茶文化,故对于意外到来的茶叶和饮茶文化根本没有“适宜生长的土壤”,简单点来说,就是没有社会的文化氛围。的确是这样的,最澄时期,虽然将茶籽带回日本,但是并没有引起日本国内足够的重视。

  当时日本国内重视的是,怎样将唐朝的制度法律能够完美无缺地嫁接在日本的意识形态上,故此当时的许多留学的遣唐使成为了当时的“香饽饽”,一下这个亲王请去,一下天皇请去,可谓排场、地位极高。

  而这些遣唐使的重点也不会放在饮茶文化上,毕竟当时的统治阶级看重的是遣唐使到唐朝学习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相关的内容。

  加上后来由于在实行唐朝的制度法律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日本并没有按照自己具体的国情要求去进行改革,而是不顾自己的国情,将唐朝的一切完全复制粘贴过来,使得日本社会的实际状况与统治者颁行的政策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

  关键是日本的改革经验都是照搬唐朝,自己对于其改革的过程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认知,说实话要是有清晰的逻辑认知,也不会犯此等错误。

  所以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地方的武装暴动,日本的统治阶级对此种情况应对不及,故此在平安时代后,日本一直处于动乱时代。在此期间,日本的饮茶文化很难发展起来,更不要谈大为扩张了。

  随着唐代后期的没落以及日本国内的混乱,日本终止了遣唐使制度,由于过去日本的茶道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的茶道文化,鲜少有改进的地方,故终止了遣唐使制度,也是终止了日本与中国交流的主要渠道,日本的茶道文化因此处于停滞阶段。荣西禅师的出现打破了僵硬的格局。

  荣西禅师进入宋朝学习的最初目的也并不是茶道,而是中国的禅宗,由于佛教的影响在中国过于强烈并且持续的时间也从东汉延续到宋朝,故佛教在中国发生了本土化的现象,禅宗由于出现,禅宗也被称之为“儒学化的佛教”,简而言之,就是在佛教中增添了儒学的内容,使得广大的群众更容易接受。

  荣西禅师因为在修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修身养性,故逐渐爱上茶,学习制茶、种茶等。后来荣西禅师回到日本,给日本带回了新的茶籽以及新的制茶方法以及一些种茶方法,将自己毕生所有有关于茶的一切,写成了一本书,为《吃茶养生记》。

  此书是日本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其地位应该相当于我国陆羽写的《茶经》。此书的出现就引起了日本统治阶级的极大兴趣,于是在上层社会广为传播。使得日本的茶道文化有了初步的发展。

  室町时代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都市生活的烦闷,加上竞争的激烈,使得当时越来越多的人反感这样的生活,故总是想要较为慢节奏和安宁的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审美意识。

  这其实为茶道文化侵入日本的中下层民众打开了一个契机,因为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多都是由民间来推动的,故此中感受也是民间百姓的感受最深,而茶道文化的享受刚好能够带来一种较为宁静的安详。于是当时的村田珠光很好地看到了此点,并且将茶道与禅宗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对于茶道有了一种新的定义。

  村田珠光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刻意去研究茶道文化怎样发展。村田珠光一开始只是一个寺庙的普通农和尚,因为违反了寺规而被逐出,最后到了一位将军家里做奴仆。

  受到将军府上喝茶、插花等风雅习惯的熏染,于是逐渐对于茶道文化起了兴趣,随后对于茶道文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创造出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很多规矩以及一些原则。

  村田珠光主张“茶禅一体”,茶的宁静应该和禅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主张茶室的改革,认为茶的周围环境也格外重要,不单单局限于茶本身,创造了日本的草庵茶室,要求茶室也是与茶的品格相当,应该典雅素朴一点。

  可见此时的品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日常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艺术性行为,并且赋予了极大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活动。

  除了单纯地向往中国的茶道文化,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的商品在日本很畅销,养成了日本人喜欢中国的商品,看不起本国的商品,并且养成了奢侈的习惯,部分人认为此种习惯不利于日本社会的长久发展,于是提倡崇尚清净、重视精神世界的茶道文化。

  日本在十六世纪之前的茶道文化虽然较平安时代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于是千利休将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了整合,并且强调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清净,提出了“和、敬、清、寂”,具有高度哲学化的茶道原则。

  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于“寂静”的要求更是与禅宗结合得更为紧密,要求心中应该有“无”的世界,不然对于茶道都是一种亵渎。

  当时主要的茶道规则是,在接待宾客时,由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依次献给入座的宾客。客人需要恭敬地双手接茶,然后表示感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饮茶完毕,按照通常的习惯来说,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需要热情相送。这仅仅只是茶道文化的其中一个部分,可以看出茶道文化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重视礼仪性的发展,并且将这些规定动作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可见茶道文化的发展之成熟。

  日本的茶道文化虽然不是日本的本土衍生文化,但是在后期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并且对于日本后期的武士道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两者明显矛盾的文化却在日本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结合,实在是令人感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