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OB体育入口app下载化的地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3:52:18    浏览:

[返回]

  唐代茶文化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终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唐诗的繁荣、贡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导等因素。

  1、佛教的大发展和推动佛教的大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佛教中的禅宗兴盛直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广泛流行;茶禅互动,相互吸收和促进,茶文化得以产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晚间不食不睡,甚为难熬。为求功德圆满,修身养心,禅宗功夫坐禅就需要脑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与坐禅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禅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中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可见茶叶与禅的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热衷于以茶助禅,以茶助功,民间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风因此不胫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许多名茶产于名刹,许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举制度的促进唐代用严格的科举考试来选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场,以示关怀,所谓“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这种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也以茶,每一位有幸得到赐茶的人每不感到无比自豪,其轰动效应也更大。这说明科学制度中赐茶的普遍性。

  3、唐诗繁荣的影响文人作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求作者头脑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诗兴,发文思,所以吟诗与饮茶有机结合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涉猎,内容丰富,词句优美,从侧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391首,作者113人,这与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见的茶诗相比线、封建政府的倡导主要表现为以朝廷为首的各级官府提倡饮茶,主张以茶代酒,贡茶、赐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间搜刮名茶贡饮。唐代贡茶有2种,一是选择各地所产名优茶进贡,二是在茶源丰富,茶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区设立贡茶院造茶进贡。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得到皇帝赐茶的王公贵族更是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皇帝如此重视茶,茶就被作为一种礼仪用于和亲以及固边强国之事上。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叶。《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与吐蕃及回纥的茶马贸易,既有礼遇周边少数民族,以茶惠及边民的内容,也有强国固边的深层次考虑。

  1、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十分厚实,饮茶非常普及。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义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4、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1、唐代茶文化是对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茶文化思想,揉合当时思想界的精华,创造了完整的茶艺形式,使单纯的饮茶活动一变而为精神的活动。人们在制茶、煮茶、饮茶的过程中,深刻理会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内含。这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给唐代不同人们提供了开展茶文化的乐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奠基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这种影响,甚至直至今天仍无法完全摆脱。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水资源总量90亿立方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及喝茶、品茗风俗,且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上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为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直接代表,是伴随着茶叶市场的繁荣而逐渐兴起的。截至2011年,信阳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全市茶馆茶楼近200家;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茶馆是茶叶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它的规模及收益反映了整个茶叶网络系统的发达程度。与此同时,茶馆的分布位置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商业中心的位置以及未来的规划方向。

  从发展历史上看,在近二十年期间,信阳全市现代茶馆的数量从零星增长到目前的近200家。经2012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期间调查可直观的看出信阳市区茶馆的开业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呈相对集中分布,开业时间主要集中在1992年以后,在2003~2010年之间最为集中。(图1)到目前为止,几乎在城区的主要干道附近都有茶馆分布。信阳茶馆业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信阳本地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因素,信阳人本就有喝茶品茗休闲的风俗习惯,另外信阳茶馆得以兴盛,还与以下外在条件息息相关:

  (一)政府支持。信阳作为著名的茶叶之乡,政府力争打造“休闲茶都”的旅游形象,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政策主张,充分发挥了茶文化的主导作用。尤其是从1992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信阳茶文化节”更是把信阳茶品牌推向了高处。最能反映茶文化发展水平的茶馆,在售茶的同时,为茶客提供清幽的品茶、休闲环境,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旅游业的带动。信阳集山、水、泉、林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体,同时是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旅游基地,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来到信阳,到茶馆品茶、欣赏茶艺表演、学习茶道、了解信阳茶文化已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茶馆自身的特点。茶馆不同于KTV、酒吧,它有自身独特的韵味。茶馆环境清幽,适合阅读、思考,陶冶身心;茶文化没有年龄段,茶馆适合老少人群休闲、娱乐;茶馆里有高雅的茶艺茶道表演,可提升茶客的艺术情操;茶馆更加洁净,环境质量好。

  信阳市区众多的茶馆并不是一夜之间布满全城的,它的出现在时间上有一定规律性,在分布地点上也同样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图2)

  (一)区际差异明显。信阳市茶馆多集中在河区。在所调查的54家茶馆中,有40家分布在河区,平桥区仅有集中在平西大道和平中大道的茶馆经营。

  (二)相对集中的点状分布。信阳茶馆众多,几乎在市区的每个街道都能找到茶馆的踪影。但从整体来看,茶馆分布呈现集中化的特点。在河区,茶馆集中在河北岸的和美商场以南区域、体彩广场周围以及申城大道。而在平桥区,茶馆集中在平西大道,平中大道上有个别茶馆分布。

  (三)茶馆沿街呈带状分布。交通流量和人口密度及市场潜力较高的地区对茶馆的吸引力较强,尤其倾向于集聚在交叉路口。因此,形成茶馆沿道路略呈带状分布,尤其集中在申城大道、鸡公山大道以及平桥区的平西大道上。

  (四)不同类型茶馆分布特点。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换以及外来休闲行业的影响,传统茶馆的性质逐渐发生着变化。①兼营品茶与吃饭的茶餐厅主要分布在河区的体彩广场、平桥区的龙江大道;②传统的茶馆沿申城大道及平西大道分布;③茶艺馆主要集中在申城大道和东方红大道上;④信阳高档茶馆较少,中低档茶馆分布较多。

  茶馆根植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反映和刺激着包括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因素和城市发展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茶馆为典型代表的内生性休闲场所的发展和空间分布。

  (一)茶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信阳茶馆行业的兴盛。茶业是信阳的支柱产业,信阳毛尖是信阳市的主打品牌。作为茶叶之乡,树立豫南茶都形象、发展茶叶经济成为信阳市政府打造“魅力信阳”的主要任务。从1992年起,信阳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信阳茶叶节(后来改为信阳茶文化节)。在茶叶节期间中外宾客云集,吸引大量企业前来投资,并且促进了信阳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节成功地带动了信阳经济的提升,在经过近十年的缓冲期后,信阳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由此带动了茶馆业的发展。因此,信阳现代茶馆业的兴起主要集中在首届茶文化节举办后的十年。

  (二)茶馆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由图2可以看出,信阳茶馆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位于和美广场附近。和美广场是信阳市的商业中心区,前来购物休闲的人员众多。体彩广场与和美广场由东方红大道相隔,体彩广场附近规模较大的酒店、火锅城、咖啡馆、KTV等服务行业分布很多。茶馆分布于这一地带,天然的获得众多客源。

  类似的,教堂附近KTV、酒吧集聚,平桥区的平西大道上分布有亚星生活广场、学校等服务行业,都可以赢得客源。

  (三)茶馆的分布受地租、交通因素的制约。茶馆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应尽量接近消费者。决定其区位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状况、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地价的作用。

  消费市场状况可以从人口密集度方面分析。茶馆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地价和交通。一般来说,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辐射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同时,空间的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也达到最高。茶馆行业的经济支付能力并不是很强,但又要保证客源,因此大多选择在接近市中心的街区,如体彩广场、申城大道的茶馆。但也不排除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茶馆为宣传自己、打造品牌而选择中心区域,如在茶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有影响的茶企业,文新茶叶公司、蓝天生态茶叶公司。

  (四)自然风光对茶馆的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作为茶叶大市,信阳立足打造“中国茶都”的形象,对茶文化的宣传极为重视,茶馆则是茶文化的主要宣传媒介。品茶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因此一些茶馆推出了茶艺表演等项目,除了通过观看表演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之外,一些临河的茶馆以及公园附近的茶馆则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茶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达到休闲的目的。

  (五)茶馆随城市变化而自身发生的变化及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向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增加新的结构,对外以合生的形式,对内以替代的形式。规模较大的文新茶业已经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仅在信阳市区已连续开设6家分店,占据市区内的主要街道。公司辐射范围不仅达到临近省市,而且正在向广东等省市扩张。一些规模较小的茶馆、茶楼安然处于茶馆集中地带的周围,利用集聚效应获取利润。

  以茶馆为代表的休闲场所不仅能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如茶馆文化),而且能反映地域别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特质。其分布也与一定的地理学理论相适应,如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零售业区位理论(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其区位布局类似于零售业)。综合上文探讨可以发现信阳茶馆的布局总体上沿街道、河流成带状分布,并在部分地段成相对集中的点状分布。其区位选择主要受制于人口密集程度、地价、交通等因素,政府的决策领导、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其区位选择带来一定的外部影响。

  信阳茶叶对信阳市的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所以针对信阳茶文化今后的发展,要在树立“中国茶都”形象、规划茶城市、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上做文章。茶文艺馆,作为茶文化的最好展现者,信阳茶品牌推广的最好实施者,信阳茶旅游的宣传者,可以从以下着手发展:①先修内力。深入挖掘信阳茶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魅力;②外修布局。增强茶馆的功能性,增加茶艺文化;③打造商会。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3]陈永华.茶馆-市民文化-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7.

  [5]宋珊.中国古代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山东:山东大学,2011.

  [7]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浙江大学,2003.

  主办单位:武夷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夷山市茶业局、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茶视界》

  协办单位: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河北茶文化学会、武夷学院茶学系、武夷山万里茶路文化研究会

  宣传媒体: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新媒体、福建电视台、海峡卫视、南平电视台、武夷山电视台、闽北日报、《中外烟酒茶》、《茶博览》、《海峡茶道》、《茶周刊》、《吃茶去》、《幸福生活指南》、第一茶叶网、西湖龙井资讯平台等

  送样数量:分大红袍、水仙、肉桂、品种(含名枞)四个系列,中火、成品茶,每个茶样24斤。获奖者所送茶样全部归组委会,未获奖茶样(即扣除评审用茶)约20斤,退还送样者,或由组委会议价收购。

  参赛对象:武夷山市范围内的茶农、茶企业。茶农持身份证送样,茶企业持营业执照复印件送样。(谢绝外地茶叶送样)

  茶在古代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生活的必须品。但是,现代的茶产业、茶品牌的定位和导向却是奢侈品。随着奢侈品的定位,资源、人工、包装物和投资回报预期都水涨船高。原本喝得到的好茶一下子喝不起了,而原本不想喝的,等级较差的茶变得更难喝了;有喝茶习惯的少喝或不喝了,没喝茶习惯的开始改变消费习惯,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满足需求。茶消费习惯开始两级分化,开始回过头来作用在茶企经营定位、品牌营销定位和渠道定位上。

  事实上,以“立顿”为代表的快消品牌和遍地开花的散茶市场,把中国新生代的茶企逼上了梁山,两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千百年来中国的六大茶类,此消彼长从来没有一统天下者。因此,中国有名茶无名牌,有地域性品牌无国茶品牌便不足为奇了。更何况中国有56个独立文化属性的民族,以及独特的地理人文和多纬度的生存环境。

  多元化的文化决定了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决定了多元化地域性品牌的发展之路。因此现代的品牌定位导向,应该是在保留优秀的茶文化同时,让茶回到必需品、回到百姓的生活中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创新打造真正的国茶品牌。

  当下的茶人中,说茶艺者(台湾)、茶文化者(大陆)居多,论茶道者寡!倒是那些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英国茶道在发扬发展。而当代的中国茶人不论是茶农、茶贩、茶商、茶客、茶专家、茶大师们,在急于功成利就的大纲指导下,未立业、立功、立德却纷纷开始立言。于是百家争鸣茶说泛滥成灾,业内人士莫衷一是各执一说,业外人士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于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言者自言,听者自听。至此,中国茶道因多助而失道,因多言而失言。更有甚者将中国茶道等同于茶艺,又将茶艺等同于茶文化。于是茶文化等同于仿古装修、装饰,等同于茶艺表演和文化名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茶文化在营销应用中的失败,在品牌传播中、应用中的不尽如人意也就有答案了。

  (一)宣传力度不够,茶文化游客稀少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坐落于历史古都杭州,是一所茶文化专题博物馆,但是当前该馆门可罗雀,不仅游客稀少,连工作人员也寥寥可数。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看到更深层面的问题,即当地政府对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尽管杭州曾经举办过多次茶事活动,但是由于多渠道的宣传工作没有到位,从而导致了杭州茶文化仅仅在旅游节的时候昙花一现,平常则无人问津。此外,并没有将茶文化的深度内涵充分发掘,从而导致游客对茶的理解过于片面,仅仅将其等同于高雅的“解渴”,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茶文化旅游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这也是导致杭州茶文化旅游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不足杭州是我国东南部重要的产茶地,该地的茶文化具有着源远的历史印记,较其他产茶地具有着极为独特的先天优势。但是纵观当前杭州的茶文化旅游绿线开发,可以发现尚未形成独立的茶文化专项旅游线路,这一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开展。此外,当地开展的龙井茶文化旅游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过于单一,仅仅靠茶品购物、采茶炒茶与品茶观艺很难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当前杭州茶文化并未形成自身独特的卖点,没有深入发掘当地特色与旅游优势,从而导致茶文化资源的浪费。

  (三)缺少高素质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茶文化作为高雅的代名词,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也是以让游客享受超然的精神体会为主打的。但是仅仅靠游客自身的感悟是无法领会深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必须依靠高素质的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来继续拧讲解与引导,才能使游客真正获得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但是,纵观当前杭州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人才现状,可以发现,当地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并未形成较为浑厚的茶文化旅游软环境。杭州地区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院校也十分有限,尚未具备较强的茶文化专业教育资源。此外,社会上对于茶文化旅游人才的培训机构也不多,在这个背景下,很难实现当地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效衔接。

  (四)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不够重视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旅游也不例外,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必然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茶树的生长需要具备较高的环境标准,但是当前杭州地区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开发商与茶农仅仅关注经济利益,忽略了茶园茶区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寻求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必须要立足当地实际,走茶文化内涵旅游的路线。杭州具有着极为悠久的茶文化,因此必须要根据当前旅业的市场需求有所针对的挖掘茶文化内涵,此外,还要加强茶文化内涵的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综合分析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试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伍佳斌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在我国许多省市广泛兴起。众所周知,杭州是我国著名的茶乡,以丰富的茶文化文明全国。本文将研究目光着眼于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深入剖析了相关背景、发展现状及现存的问题,旨在为杭州茶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促销,培育客源市场唯有具备到位的宣传促销,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才能有效提高,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因此,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加强于当地旅游企业的联合,借助于多样化的宣传媒介,如电视、报刊、网络、杂志等,开展全方位的广告宣传,将本地的特色茶文化旅游推出浙江省、推出国门。通过宣传力度的增强,使得率哟组合对杭州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使得游客对于杭州茶文化的旅游兴趣有效激发。在开展相关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层次有重点的进行。以海外市场开拓为例,应该着重关注以日韩、东南亚、印度等国为代表的亚洲茶文化圈的客源国,由于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在茶艺茶道、饮茶习俗方面与中国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通过到位的宣传营销能够使得这些国家的潜在游客成为杭州茶文化旅游稳定的客源。

  (二)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内涵鉴于当前杭州地区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茶文化旅游专线,因此应该在契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杭州地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增设茶文化旅游专线,如茶俗风情游、茶乡夏令营、优茶品尝游等。要关注到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得茶产品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茶文化知识与素养想要确保茶文化游客都能体会到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必须要加强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培训。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茶文知识,唯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茶文化旅游的质量。除此之外,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各大院校的合作,积极的开设与茶文化相关的专业,加强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从而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所谓茶文化,即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具、茶艺、茶精神等等,是过程的体现形式与精神的互相统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自神农时代起,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茶文化。从物态上讲,我国茶区辽阔,茶叶种类繁多,关于茶的种植、制作、烘培、保存及对茶具水温等研究由来已久、细致成熟。从精神文化上讲,我国自古代起就特别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内涵,将茶文化视为极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文化,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常常将茶道精神融入进诗词创作中流传推广,奠定了茶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茶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享誉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茶文化已经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市场。从国际环境角度讲,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后,为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加入国际市场以后,我国茶叶出口的关税大大降低,极大促进了我国茶叶的出口。再加上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茶叶产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推促传统茶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进一步改造传统茶叶产业,擢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有利地提升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但同时,我国对外进口关税也降低,洋茶在中国市场的准入空间将大大增加,国内市场将面临洋茶的进入,冲击了我国本土茶叶的市场。例如,我国红碎茶品质低,外国红茶进入国内市场后严重影响本国红碎茶的生产与销售,造成我国红碎茶市场持续低迷。从国内市场角度讲,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就宏观层面,即整个茶叶市场看,具有茶叶种类多但品牌少、生产多但消费少、差价明显但级别模糊等特点。茶叶种类多、品牌少,我国主要有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茶类,每一大类下又有具体细分,而且由于地域差别,各类茶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特色鲜明;但茶叶品牌少,大多为小规模的企业,缺乏家喻户晓的大品牌,造成消费者对茶叶品牌和质量缺少认同和信赖。茶叶生产多、消费少,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区分布广泛、茶叶产量丰富,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茶叶消费量较低,我国茶叶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人均消费量增加了3倍以上,但是仍处于世界较低消费水平。差价明显、级别模糊,目前市场上的差异质量良秀不齐,价格从十几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但由于茶叶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来统一规范,造成茶叶的质量级别较为混乱,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价较为模糊,消费者难以判断茶叶的真实价值。就微观层面看,目前社会上的茶叶店铺分布零散、缺乏特色,除了极少茶叶的盛产地有茶叶市场外,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规模稳定的专门的茶叶市场。所以一方面导致消费者难以对茶叶市场和茶叶价格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构成了茶文化传播发展的藩篱。

  商业氛围是指建筑、空间、绿化、商业门类等等组成商业环境的所有客观要素在人们心中的心理投射的总和,即对某一商业环境的认同。[1]商业氛围营造得好,容易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成功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反之,则难以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想法。在以商业氛围刺激购买欲这一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的今天,商业氛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按照商业氛围营造的目的,将商业氛围分为应景性氛围和强调性氛围。应景性氛围主要是为了增强顾客购物的舒适度,是一种纯粹的为舒适购物而提供的心里暗示,这种氛围的营造和商品本身的关联性不大,对商品销售刺激力不强,更多地是为消费者提供强大的心理愉悦暗示,典型的作品有季节性的风格变换、节日性的特色装饰。这种应景性商业氛围体现在茶文化上,主要是在店面环境上体现出茶叶清新素雅的格调;在设施上增加品茶、茶点、茶艺的设施;营业员的着装上干净自然等。强调性氛围是对消费品的强调,突出产品的特有属性,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不同于应景性氛围,强调性氛围的目的更为直接,即针对性的宣传和强调,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为产品搭建起一座对消费者有所刺激的桥梁。就销售而言,强调性氛围可以直接对商品的销售产生拉动。这种强调性氛围体现在茶文化上,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设立宣传茶文化的广告牌、在商场和店铺中突出“茶”字、季节性推出时令茶等。

  商业氛围是影响商业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潜在地影响人们情绪。商业氛围良好与否,受到地理位置、环境、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形成商业氛围的基础条件。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处于便捷、开放、人流量多的地区,其商业氛围必然高于那些深巷窄铺里。消费者越容易看到、越容易到达,更加容易产生广告效应,其商业潜力才能得到挖掘。其二,是商业功能,即商业地段中的商业门类是否齐全,商业组成部分能否最大地适应人们购物的需要。综合性商业体的商业功能齐全,为不同群体都能提供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容易吸引各类消费群体。其三,是商业环境,包括绿化、广告、宣传设计等在内都是营造商业气氛的组成要素。只有能够打动消费者、刺激到消费者的多种感官,才能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在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广告宣传生动、设计彰显特色的环境下,会在无形中增强商业氛围。注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并合理利用这三种因素,必能形成符合商业定位和消费需求的商业氛围。

  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推广和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将其文化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商业氛围,实现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

  要想把茶文化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氛围巧妙融合,需在全社会增强茶文化的宣传。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品茶习惯、形成推崇茶文化的文化氛围,才能刺激茶叶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明显促进了茶叶的消费,尤以老年人最为明显。与此同时,品茶消费对饮茶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增加了对茶叶消费的潜在需求,也为茶文化的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因此,城市应加大对茶文化的文化宣传,例如在热闹的商业地带和路口设置宣传茶文化特别是本土品牌茶的广告牌,在公交、地铁等交通要点播放传播茶文化和饮茶生活方式的公益广告,借助茶楼、茶馆等阵地宣传茶文化等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饮茶习惯和茶文化氛围。

  成熟的商圈通常配备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形成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商业圈能够带动商业提升。商圈以其综合性和全面性,往往能比某一店铺、某一商业街更具有吸引力和商业竞争力,必然比店铺和商业街的人流量大得多。在商圈内设有茶叶店铺,一方面可以借助商圈缤纷多彩的商业氛围增强茶叶店商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商圈的大量人流推动茶文化的宣传。例如,同样是采用举办茶叶会展的形式传播茶文化、拓宽商路,商圈的人流量大,在商圈内举办的受众范围一定远远大于某一路边或会展中心。因此,要充分利用商圈的独特优势,创设茶文化的商业氛围。

  专门的茶叶市场最能营造茶文化的商业氛围,产生商业聚集效应。元通纺织城、大河宠物公园、钱塘箱包城、苏州婚纱一条街等的影响力远远高于某一纺织店、某一箱包店、某一婚纱店。按照功能定位将商业分类,形成有专门分工的商业街,不仅能够扩大商业氛围和影响力,还能在为消费者提供多重选择的同时,让消费者在比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类商品的等级和价格界限。就茶文化而言,各地特别是茶叶的盛产地建立专门的茶叶市场,可以改变目前各大商场和店铺经营雷同的现状,为购物者提供方便。针对茶叶市场差价明显、级别模糊、消费者常常被欺骗、难以判断茶叶真实价值的现状,建立专门的茶叶市场可以帮助消费者摸清茶叶价格和等级,消费者在专门的茶叶市场走一圈,就可以了解清楚有哪些类型的茶叶、每种对应的盛产地、如何辨别某一种茶叶的优劣,在聚集的竞争环境中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现象的出现。经历专门的茶叶市场可以营造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浓厚的茶文化商业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买家。

  如果说商圈、专业市场为茶叶市场撑起了骨架,那每一间茶叶专卖店正是构成茶叶市场的细胞,因此,营造良好的茶文化商业氛围必须注重每一间茶叶专卖店的内部氛围。首先,在整体风格上,从颜色到设施都要突出“茶”的清新素雅的特点。其次,充分利用橱窗这一宣传窗口。橱窗是茶店的第一展厅,它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充分利用橱窗的作用,在里面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茶叶,如保鲜茶、花茶等,并利用一些外形好看的茶具和茶道有关的字画,构成一幅彰显茶文化魅力的画面,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天津茶博会将为各大茶企开启北方茶业市场创造重要契机,因而得到了广大茶企的热烈响应,短短两个月内展位已几近九成。天津茶博会以其雄厚实力背景与战略眼光吸引了全国百强企业的进驻,如北方茶业巨头张一元茶叶、福建华祥苑茶业、山东日照碧波茶业、云南双江勐库茶叶等,此外还有湖南白沙溪茶厂、云南普洱茶(集团)、云南大益茶业、云南海湾茶业、云南六大茶山茶业等等品牌企业也纷纷抢滩。

  天津茶博会此次展出的茶叶品种种类也异常丰富,涵盖红茶、绿茶、黑茶、藏茶、高山茶、大红袍岩茶、昆仑雪菊……茶具方面更是令人期待,展出的不仅有日本铁壶、广东铜壶、景德镇青花瓷等,还有江苏宜兴数十位高级工艺师也将携最新紫砂作品亮相。

  天津茶博还将以文化为内涵,大力营造茶文化之风,通过各类精彩的茶文化活动,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承载做出更多贡献,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茶文化中心。

  天津茶博会对开启北方茶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方茶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从过去的以花茶为主,到近年来绿茶、普洱、乌龙的销量逐年增长,这标志着北方茶叶消费开始趋于成熟,从单一的日常消费品开始向生活享受,甚至是向奢侈品转化,消费者对茶消费与茶文化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此外,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北方茶业市场竞争开始趋于激烈,不少茶企已开始将开拓巩固华北市场作为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与形势下,天津茶博会的创办,将站在面向北方乃至全国市场的高度,整合全国茶业企业资源优势,增进北方地区茶业行业交流融合,为茶业企业开拓、巩固北方茶业市场打造重要的战略平台,力助茶业企业立足天津,向河北省、辽宁省、山西省、山东省等周边省份辐射开来,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到全国乃至东北亚国际市场,从而也加速繁荣北方茶业经济的更快发展。

  凭借承办单位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创办品牌展会——广州茶博会的实力与天津市商业联合会的经验,天津茶博会将力求通过培育与发展成为北方的品牌茶业博览会,带动整个北方特别是天津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天津作为京津冀的核心,毗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承载更多华北经济中心的功能。站稳北方市场,实现战略目标,天津是首选城市。因此在天津举办茶博会,对推动茶业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开拓巩固北方茶业市场有着不同凡响的积极意义。

  据悉,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上海站活动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供销合作联合社、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组委会、宁德市人民政府、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由福建省福鼎市人民政府、《海峡茶道》杂志社、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上海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闽茶中国行”是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系列推广活动,这项活动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一些重要省份的重点城市,每年根据推广地区的要求,策划组织2~3场大型推广交流活动,让闽茶在祖国各地展示风采,继而走向全球市场,本系列活动亦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首次集体巡礼全国的推广活动,是福建茶业打响品牌之战的先锋之旅。

  为了扩大“闽茶中国行”活动的影响力,提升活动的专业程度,组委会特别聘请行业内有名望的专家组建“闽茶中国行”专家顾问团。在此次上海站活动现场正式受聘的“闽茶中国行”专家顾问团成员有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女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黄汉庆先生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先生,这4位专家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大,他们对“闽茶中国行”活动也是全力提倡和支持。仪式现场,主办方领导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蔡小伟先生,宁德市政协副主席王代忠先生,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吴建华先生和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协会常务副会长林义杰先生上台为这4位专家顾问颁发聘书。专家顾问团的建立让“闽茶中国行”活动有了更具权威的专家力量的支撑,他们的倾力加盟定能加大闽茶的推广力度和成效,扩大闽茶的影响面,进而把“闽茶中国行”打造成盛大而权威的公益品牌。

  品白茶,线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尊贵宾客会聚上海豫园,共同领略福鼎白茶的独特魅力,一起见证“闽茶中国行”上海站的精彩揭幕。据主办方介绍,“闽茶中国行”是全国首创的由政府、媒体、企业联手共同打造的一场极具公益色彩的活动。活动提高了福建茶的品牌影响力,促进闽茶在行业内地位提升。上海站是继台湾站之后,作为“闽茶中国行”的内地活动的首发,成为各界人士的关注焦点。

  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是茶叶生产最适宜地区之一,因此闽茶品类丰富,品质优良。其中,福鼎白茶和乌龙茶是福建特有的优势茶类,而福鼎白茶因其地域特殊、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被人们称作“茶叶的活化石”,成为闽茶的特色代表茶类之一。此次在“闽茶中国行”上海站的活动中。福鼎白茶作为闽茶代表“挑大梁,担主角”。之所以选择福鼎白茶,主办方介绍说,福鼎白茶是赫赫有名的世博十大名茶,特别在世博园联合馆中展出有些时日,对上海当地人及中外游客来说并不陌生。其次福鼎白茶口感清爽,解暑保健,适合作为夏季消暑茶饮,也更容易为广大的上海白领一族所接受和喜爱。

  下午2点左右,“闽茶中国行”上海站的重头戏――主题为“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互动式论坛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论坛邀请到行业内重量级的专家学者,采用活泼生动的互动形式,为来宾们讲述关于福鼎白茶的精彩故事。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从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和生态保健方面谈了她的看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蕴女士则是针对不久前在西安“蓝田四吕”古墓考古中发现的针形茶残渣的所属茶类做出解疑,她从历史推断和物质成分鉴定,以及结合茶叶专家的判断,证实古墓中的茶渣是白茶茶叶残渣,极有可能是产自福鼎;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总策划、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先生讲述了福鼎白茶入选世博十大名茶的深远意义,用世博营销撑起中国茶的宣传理念;现场播放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韩驰女士的演讲视频。她从医学角度具体而深入地讲解了福鼎白茶临床营养与药理功效;福建著名茶学专家陈金水先生从茶树品种的特殊性方面为来宾们介绍福鼎白茶的制作与创新;最后由福鼎白茶企业代表品品香茶业总经理林健先生畅谈其白茶营销之道,通过各种推广销售方式做大福鼎自茶品牌。

  主持人与主讲嘉宾们一问一答的交流互动形式,让整个论坛过程显得生动有趣,台下的观众们也时不时为他们的精彩讲演热情鼓掌。论坛最后,每位主讲嘉宾分别用一句话总结了各自论点,并对福鼎白茶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福建茶产业历史悠久,茶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福建省着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去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初,同志来闽视察,对加快福建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海西建设全面提速,海西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变得空前突出、空前耀眼,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海峡茶道杂志社,根据集团总体要求,围绕大局,服务全局,提高站位,加强策划,隆重举办闽茶产业和闽茶文化推介活动,得到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福建茶叶界、宁德市人民政府以及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组委会、上海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是很有意义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闽茶中国行”是一个很成功的策划活动。今年6月中旬,这一活动在福州举办启动仪式,紧接着又在台湾举办首站活动,并借助台湾南投县举办世界茶叶博览会的重要平台,成功举办“闽台茶叶高峰论坛”,有效地推动了海峡两岸茶文化的交流与茶产业的合作。本站活动在上海举办,以“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为主题,旨在借助世博会的舞台,向上海以及国内外前来上海看世博、观光旅游的朋友,展示闽茶文化,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非凡魅力,这是极有意义的。整个“闽茶中国行”活动,将用3至5年时间,每年举办3场活动。通过政府部门、相关单位、新闻媒体等紧密携手,把闽茶产业、闽茶文化系统地推向祖国各地,推向五洲四海。

  一个产品在发展初期必须建立基础设施,而达到一定水平后,打造品牌形象抢占市场就成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福鼎白茶已具有了拓展市场的实力,此次活动恰逢上海世博会,世博期间各地人们涌向上海,上海市是国际型的都市,不同于一般城市,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在上海举办这场

  活动不仅能将品牌形象打入上海市场,也能辐射全国地区,将造成良好的品牌印象,这是个宣传的黄金时期,应抓住时机策划出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做出最有效的宣传,以便更有利地去开拓和发展这一片大市场。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近几年与福鼎市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我会多次参与主办中国白茶的高峰论坛,还在福鼎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白茶研究中心”。今年,福鼎市又荣获我会命名的中国茶文化之乡。福鼎白毫银针也同时荣获“中华文化名茶”称号。

  茶业是闽东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2009年全市拥有茶园面积80.1万亩、茶叶产量7.55万吨,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全市在全国各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茶叶公司等共1万多家,并拥有10万多人的营销队伍。福安市、福鼎市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白茶之乡”,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福鼎市为“中国名茶之乡”。同时,福鼎市又刚刚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白毫银针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举办以“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为主题的活动,让福鼎白茶在上海市场打响,让上海乃至全国人民都能饮上健康饮品――福鼎白茶,从而使白茶产业越做越大。

  近年来,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尤其是白茶产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茶园总面积20万亩,年产茶叶1.66万吨,总产值13.2亿元,其中白茶产量4100吨,产值5.6亿元。福鼎茶产业尤其是白茶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相信,随着“闽茶中国行”上海站――“感受白茶・共享健康”活动的深入开展,白茶的宣传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白茶的市场份额将会全面提高,白茶产业的发展建设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次活动的开展将更加有力促进白茶质量水平的提高,推动白茶产业健康和谐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繁荣,造福茶乡人民。

  首先由福鼎市政府与上海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双方代表上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这是福建产茶区政府和上海当地文化传媒公司的首次合作。上海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会针对福鼎茶文化茶产业制定一系列包装推广计划。这一签约是强强联手的见证,将共同推动福鼎茶文化茶产业在上海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促进闽茶文化更深更广地渗透、融入到上海的都市文明之中。

  接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领导向福鼎市政府授牌,评选福鼎市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福鼎白茶为“中华文化名茶”。早在2006年福鼎市就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这是部级的权威认定。这些烫金名片都有力证明了福建福鼎是一个拥有优良的茶树品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产茶历史的好地方,好山好水孕育出独步天下的福鼎白茶,它更成为闽茶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东莞市的茶文化氛围浓厚,饮茶已然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由于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广州、深圳,且气候环境和温湿度都非常适合普洱茶的后期陈化,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普洱茶最大的仓储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东莞藏家的普洱茶历年存茶总量有15万吨以上。普洱茶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产在云南,藏在东莞”。东莞在普洱茶市场发展的轨迹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成立于2008年7月13日,是由东莞市经贸局、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经东莞市民政局核准登记,由东莞市茶业相关企业、茶文化推广传播单位以及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组成的非经营性的具备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自成立以来,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如组织寻找茶源的旅游、探访等活动;开办面向社会的茶文化和茶业经济的职业技术培训;兴办有关茶文化的建设项目等。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茶叶界的权威机构之一,为引导东莞茶叶的品饮、收藏文化发展,为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本刊作为诞生于普洱茶原产地的专业茶杂志,也在近几年内不断增强与东莞茶业界的联系。此次与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预示着今后在双方的极力推动下,普洱茶原产区与普洱茶的重要消费区、存茶区将会有更加密切、频繁的交流和沟通,会有更多惠及茶友、茶商、茶企的交流活动开展,并以此共同推动普洱茶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在普洱茶的世界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东莞,成了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城市。一年之内我已经三次去东莞了,为各种事,却都与普洱茶有关。第三次到东莞,适逢第七届东莞秋季茶业博览会,去逛逛,那是必然的!记得去东莞之前,就问过几个各地的茶商朋友是否参加东莞茶博会,回答多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东莞饮茶氛围好,居民购买力强;茶市繁荣,藏家众多,高手云集;展会主办方组织专业,人气旺盛。

  9月7日上午,走进东莞国际会展中心的大厅,人声鼎沸、茶香氤氲,与珠三角的所有茶博会一样,东莞茶博会上,黑茶、普洱茶永远都是唱主角的。普洱茶的众多知名企业都有参加,如大益、七彩云南、澜沧古茶、海湾茶业、陈升号、云南茶马司、斗记、巅茶、岁月知味等等。本次茶博会有来自云南、福建、湖南、湖北、江苏、广东、广西等十三个省及马来西亚、香港、台湾400多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2万平方米。

  茶博会以“东莞普洱茶、黑茶收藏陈化地”为主题,向全国推广“莞藏”普洱茶(东莞仓)。总的来说,东莞茶博会比起号称“中国茶业第一展”的广州秋季茶博会,无论从规模、宣传、参与人数上来说,都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东莞作为一个非省会城市,能够组织这样规范、专业、有特色且人气旺盛的茶博会已经非常难得,因此,许多参展商都将东莞秋季茶博会作为接下来11月份的广州秋季茶博会的预热。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不少的著作之中,无不充满着茶的文化,而到清朝《红楼梦》成书的时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经走向成熟和完美。只要你一翻开《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顿觉字里行间,茶香四溢逸,处处的甘冽、回味无穷。

  在《红楼梦》一书中,喝茶最讲究名气,据统计《红楼梦》全书273余处写到茶字。其中文中提到的“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千红一窘”、“枫露茶”、“老君眉”、“龙井茶”等。

  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可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按外贸出口习惯可划分为七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按茶叶加工工序可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类,其中毛茶又可分为绿茶[包括黄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成品茶又包括精制加工过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七大类。目前茶叶学术界多倾向以下的茶叶分类法,即:茶叶分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其中基本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之分,再加工茶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栊翠庵品茶[详见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方才吃。在明代屠隆《考余事》中记载:“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又据《中国茶经》记载:“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为安徽六安市],其中‘小岘春’最为出名。”自唐代始被列为名茶,属绿饼茶。而“老君眉”实为岳阳[古称岳州]洞庭君山所产的“君山银针茶”(也有学者认为属普洱茶,笔者认为是属黄茶类),其外形似眉毛,满批白毫,又因产于君山,故名“老君眉”。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很少。”其品质为,外形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甘醇,叶底嫩黄匀亮。属于轻微发酵茶中的黄茶类的品种。

  茶具也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茶器。到唐代,陆羽《茶经》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水泡茶的器具称茶器,以区别其用途。宋代又合二为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较多的茶具,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比如在王夫人居坐安息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备;在贾母的花厅上,摆着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什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绿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41回“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尤为详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里所说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及脱胎填白盖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产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为清代福州所产的“雕填”品种的名贵漆器茶具。接下来,“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乔皿),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妙玉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世呢?她如何有如此名贵的茶具呢?据有学者考证,妙玉本是一位金枝玉叶,因种种原因 [有学者认为是政治原因]才带发修行。笔者以为无论妙玉身世如何,其不凡出身则已当定论。曹雪芹此处多言妙玉论茶具,与前文贾母不吃六安茶而择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时是一致的。

  当广大的平民百姓、穷苦劳动人民还在为温饱而挣扎时,以贾府为首的三大家族整天过着吃茶饮酒的奢华生活,不仅表现了他们高贵的阶级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巨大的阶级差别。其中文中提到的“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等,都均为古代朝庭贡茶。可见贾府的地位之高,连日常小饮都和皇宫不相上下。从贾府中这诸多名贵的茶和茶具,完整的展示,也显示了贾府这一名门望族在当时社会的豪华与气魄来。

  在小说第8回中,当宝玉得知留给他的枫露茶被李奶奶喝去的时候,不仅摔了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还要赶走李奶奶。而平日里最讲平等、宽容、民主的宝玉竟为了一盏茶水而发如此之火,而且李奶奶还曾是他的奶妈。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便是李奶奶乱了规矩,“下人”是不能跃级享受的。可见封建社会等级之尊严!无论个人性情如何,社会观念还需严格遵循。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方才吃。贾母不爱吃“六安茶”,而喜欢“老君眉”,笔者以为原因是: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而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散居乡下,体力劳动繁重,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口味也较重,所以说出如此之话,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吃茶习惯的强烈对比与反差,更衬托了贾母的宽厚慈爱、地位尊贵,从而也间接地刻画了贾母的性格。

  在封建社会里,像贾府这一大户人家喝茶,不同的身份喝什么样的茶,是尊卑有别的。如贾母是一位老太君,她必须喝“老君眉”,才算不失身份;宝玉是一位花花公子,浪荡不羁,经常想入非非,时而上天,时而钻地,所以,他喝的是“神仙茶”才恰当不过。而黛玉,多愁善感好思索,那漂亮的瓜子脸惹起多少人的爱慕,所以,她必须喝“龙井茶”,来展示她的天生丽质;至于林之孝和袭人等众多的佣人,就只能喝一般不起眼的“凡人茶”了。所以,同时也反映出大家族内部的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从日常生活,待人接客,品茶话闲等各个方面把茶文化贯穿与渗透全书之中,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日常饮食生活,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3]《中华茶文化若干方面的研究进展》程启坤著[《茶叶文摘》1999(4)]。

  [4]《中华茶文化多媒体光盘》[199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 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ISBN-7-900309-54-3/J.12]。OB体育入口官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