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了上香和吃茶OB体育入口官网

发布时间:2023-10-02 13:01:17    浏览:

[返回]

  近年来,寺庙游格外火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年轻人成为了游客中的主力军,这届年轻人也因此被调侃道:“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而近日著名作家余华在采访中提到:“上香也是一种上进,说明年轻人还有期待”,这一观点引发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

  上香是人们寻求心理慰藉的方式之一,这种期望获得内心宁静与祥和的心境,与“禅茶一味”的境界不谋而合。

  茶文化与禅文化本是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互相接触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终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禅茶文化,相信了解之后,年轻的朋友在上香之余,还会多一个选择——去吃茶。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茶味与禅味是同一种兴味, 茶的清苦滋味与佛性之苦相统一,品茗时的先苦后甘、啜苦咽甘的特点,有助于佛家在修习佛法时,参破“苦谛”,妙悟人生。

  另外,坐禅时,茶能够帮助坐禅者提神益思,抑制欲望;饮茶与佛教都主“静”,饮茶环境讲究“静”,静才能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佛教静虑才能参悟佛理。

  茶禅还是佛教禅师参禅悟道的一个重要修行法门,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禅,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禅”是一种境界,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西汉公元前52年,被称为茶祖的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的思想,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茶一家”的思想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唐代,佛教更加兴盛,禅茶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唐人陆羽被称为茶圣,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了《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在唐末五代,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

  到了宋代,禅茶一味之道出世。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禅师 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禅茶的思想传播到了海外,日本茶道因此也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 。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佛教规制中还有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禅茶的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茶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品茶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大家在一起品茶时,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真谛”是在“吃茶去”中才能体验到的。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可见“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之深。OB体育入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