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入口《茶道通漠北》致敬“青年楷模”何功伟

发布时间:2023-02-03 07:20:17    浏览:

[返回]

  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咸宁籍作家陈敬黎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一如既往坚持原来的风格。“好的作品需要读者耐心去读,而不是在前言、后记中失去品味的嗅觉和探索的方向。”3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敬黎坦然地说。

  《茶道通漠北》是以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柏墩何氏茶业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其中的主人公何建朴就有何功伟烈士的影子。“资料搜集齐备,感情酝酿到位,下笔水到渠成。”说起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心路历程,陈敬黎说,《茶道通漠北》写完了,把心里想了很久的话全部说出来了,人一下子变轻松了。

  OB体育入口

  陈敬黎家在马桥,这里离桂花镇就几里地。打小,陈敬黎就从父辈口中听说各种故事和传说,还有一句在当地流传很广的俗话,“萝卜不如苕,柏墩不如白沙桥。”

  原来,桂花镇(古柏墩街)有一条从江南丘陵地区通往大漠北的茶道。这条茶道从明朝末年开始,“川”字牌青砖茶(包括生甡川、长盛川、长裕川、长胜川等品牌)便在大漠北乃至中亚、中东、欧洲各地越走越远,越做越大。

  这条茶道自淦河中游的柏墩码头离岸,从淦河入长江,到汉口转汉江北上,至襄阳进襄河入河南境内,在赊旗店起岸过黄河到山西,从山西出杀虎口到蒙古草原,经过大漠北入俄罗斯,通过中亚、中东再到欧洲腹地。

  更加值得一写的是,这些“川”字牌青砖茶含有红色基因。它是由原鄂南特委书记、南方局宣传部长,湘鄂西区委书记,鄂西特委(1938年武汉沦陷后行使湖北省委职能)书记何功伟祖上创立和经营的品牌,并且何功伟在武汉读书期间便住在“生甡川”茶楼。

  1941年,年仅26岁的何功伟在恩施被反动派杀害。在行刑时,驻扎在恩施的将领交代刽子手:“何功伟往刑场走一步,你们就叫他一声,只要他回头便不杀。”可是何功伟至死也没有回头,用鲜血染红了鄂西大地。

  2008年,陈敬黎到湖北省作家协会宜昌市长阳创作基地,开始边写长篇小说《大洞商》,边抽空到宜昌辖区的各个红色政权所在地和抗日战场去走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创作当时还没有定题目的长篇小说做准备。

  在走访的过程中,陈敬黎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而且了解到了更多何功伟牺牲前夕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这让他每每向别人讲起都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牺牲的时候,还差6天满26岁……”一次参加全省文艺座谈会时,陈敬黎讲到这里,双眼含泪,声音哽咽。

  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有令人敬佩的人,一名有使命感的作家,要做的就是挖掘和讲述他们的故事。为这位从家乡桂花镇走出来的“青年楷模”何功伟写点什么的念头,成为陈敬黎脑海里的执念。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但要有国家视野的高度,还要扎根在百姓中间,看到百姓真正的问题、需求与国家意志的交集与融合点,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也是陈敬黎一直坚持的写作准则。

  几十年来,陈敬黎养成了每天晚上必看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的习惯,从中获知国内外重大信息,知悉国家舆论导向,清晰自己创作的方向。

  2012年,陈敬黎写完三卷本12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洞商》交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审稿出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他开始着手收集一部以大鄂西,包括川东、湘西、黔东这一大片区域(含抗日战争时期的第六战区)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料,创作一部以抗战史为背景、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题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在通过了省作协长篇小说重点选题评审后,这部作品定名为《和平前言》。

  2013年,陈敬黎看《新闻联播》时得知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多个国家的响应,他联想到何功伟事迹和万里茶道,萌生了写一部蕴藏红色基因的“一带一路”题材作品的想法。

  2016年6月,陈敬黎再一次离家上了武陵山,到了恩施,开始着手收集、采访长篇小说《和平前言》的创作资料、素材。在搜集的过程中,陈敬黎关于写一部茶道长篇小说的想法不断冒出来,但他并没有立即动笔,而是任由它在脑海里慢慢发酵、酝酿。

  为了弄清楚茶道的历史,陈敬黎找到了咸宁市柏墩生甡川砖茶厂负责人何春雷了解何氏家族经营茶业的历史,并拜访了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通过与内蒙古、辽宁文联联系,搜集整理万里茶道的资料,关起门来扎扎实实读了半年的书,探寻万里茶道历史的细部面貌。

  在创作《和平前言》的过程中,陈敬黎的脑子里两部长篇小说都定型了,都想涌出来。他有时候想暂时停下《和平前言》的写作,把《茶道通漠北》写完,然后将它从脑子里清空,好一心一意思考《和平前言》。但《和平前言》的创作时间紧,直到2020年《和平前言》第一部脱稿,陈敬黎才下决心写完《茶道通漠北》。

  很快,《茶道通漠北》以40余万字的篇幅收笔了,并于2021年10月修改定稿后交给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

  《茶道通漠北》以何氏茶业为创作元素,取材于从江南到大漠北蒙古草原的古茶道,讲述了何氏茶业遭暗算几近破产后,正在日本留学的何建朴连忙中止学业回国,执掌父亲留下来的何氏茶业,从此展开了同各方黑恶势力的较量、维护祖国统一并走向革命的故事。

  整部小说集咸宁地域文化史、风俗史、家族史与民族史于一身,富有传奇色彩,饱含浓郁深情。语言质朴大气,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桑良勇在看完初稿后惊呼:“这部书可以拍《大宅门》。”

  作为一名写作者,故乡总是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是灵魂和文字的出发地,从《窗外的月亮》到《荣恩堂》《玉雕楼》《金銮殿》,再从《大洞商》到《汀泗桥》,陈敬黎以文学形式为家乡写史做传,让咸宁响当当地亮相于读者的视野中;《茶道通漠北》让家乡咸宁通往大漠北的茶道叠加在“一带一路”上,其蕴藏的红色基因也因此绽放异彩。陈敬黎在完成自己心愿的同时,也完成了创作上的一次飞跃。

  陈敬黎反对晦涩深奥,提倡平易近人,他的作品中从来不用生僻字,就连一些不常见的成语他也很少用,这一创作理念也贯彻在《茶道通漠北》里。他说,“我的作品要对得起自己的民族,要对国家有益;而且要用最平实的语言来写最熟悉的故事,让普通百姓能看懂。”

  《茶道通漠北》出版之后,好评如潮。省里一位陈敬黎非常敬重的文学前辈在读了《茶道通漠北》后,郑重地对他说:“敬黎可以了!”在陈敬黎看来,这是对自己莫大的肯定。

  目前,陈敬黎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着手创作《和平前言》。与此同时,关于武汉抗日的《武汉1938》和反映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莲花苑》也提上了日程。

  扎根生活,讴歌人民,陈敬黎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不同以往的“主旋律”表达语态,用文学的方式讲述咸宁故事,湖北故事,中国故事,用自己手中的笔为传统文化拾柴添薪,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