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入口app下载清雅素净的茶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3-04-09 23:56:33    浏览:

[返回]

  歌手傅菁用《一盏清欢》,带我们一起告别喧嚣,感受湖光山色;将思绪穿越千年,邂逅茶圣茶仙。

  2022年11月29日,“中国茶”申遗成功。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传承千百年的高超制茶技艺,更蕴藏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和处世哲学。

  对于中国人来说,生活的底色或许就是茶色,尽管平平淡淡,亦可回味无限。正如苏东坡所感所悟: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最初,茶应该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茶逐渐由药用转为人们的日常饮品。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提出,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可知在秦汉时期,茶便以一种饮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根据文献记载,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可知,在三国时代,人们已普遍以茶待客。三国江东文人韦曜,平日嗜茶却不善酒,每次吴主孙皓举行宴会时,皆密赐韦曜茶水以代酒。

  在两晋南北朝代时,开始出现有关饮茶的礼仪化和程式化。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合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时,饮茶已随着时间的传承,开始被赋予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东西。

  在东晋时期,因社会奢靡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便以茶为载体对抗这种风气,以茶养廉,赋予它俭朴的含义。著名的有陆纳和桓温以茶提倡俭朴的故事。

  《晋中兴书》记载,谢安要去吴兴太守陆纳家里做客,陆纳原本只是准备了一些简单的茶果备客,以示俭朴的作风。但是其侄子却自作主张摆出满满一桌子的珍馐美味,等谢安离开,陆纳大发雷霆,表示这种行为损害了他的名誉。

  桓温也常以俭朴示人,《晋书》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这两个人物故事,都说明了人们认同以茶养廉的做法。

  同时,茶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祭祀的礼仪。齐武帝在他的遗诏中写道:灵座上勿以牲为祭,但设饼干、茶饭、干饮、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上行下效,从此以后,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之中。

  不仅如此,茶开始走进了文学作品中。东晋杜育曾为茶事专门做过一篇赋,即《荈赋》。《荈赋》曰: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全文只有94字,但是种茶、采茶、煮茶等茶事活动莫不跃然纸上。甚至连煮茶用水和器皿都交代了一清二楚,作品给人简约却完整的感觉。

  茶史专家朱自振曾说:在唐代,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现茶学;茶始收税,才建立茶政;茶始边销,才开始有茶的贸易和边销。唐代,是茶叶生产发展壮大,茶文化也真正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代国富民强,天下太平,各种文化蓬勃发展。其中,茶文化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由于种茶业的发展,饮茶风尚风靡全国,成为比屋之饮。但使茶文化真正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标志,是茶圣陆羽撰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此书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节,上卷三节介绍了茶的起源、加工茶叶的工具、茶叶制作的过程;中卷两节描述了饮茶的器具、烹茶技艺及水的品质;下卷四节将饮茶的风俗、故事及效用、和当时产茶盛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重要的是,在《茶经》里,将饮茶首次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成一体系的中国茶艺,并强调饮茶的意境。此外,还把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的高度。陆羽的《茶经》问世,是古代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茶文化的真正形成。

  从此,茶便一直停留在文人墨客的笔端。而且由于唐代佛教、道教的盛行,也带动了饮茶风气,最后形成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的局面,茶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慢慢形成了茶文化的核心——茶道。

  最早提出茶道概念的是唐代诗僧皎然,在其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现了茶道一词。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将茶视为清高之物,品茶能悟道,实乃一种精神享受。

  而后,卢全、刘贞亮等文人将茶道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补充。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可助文思、解烦恼、表敬意、可言志等等。茶,其功能、其层次都在文人的笔下、僧侣的口中得以升华。

  史籍记载:茶兴于唐,盛于宋,可见,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盛造其极境界的时代。王安石在《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个时候,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形成一些与茶有关的习俗和观念,让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在宋代,由于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让郁郁乎文哉的风气遍及朝野。与唐朝文人的盛大磅礴相比,宋代的文人更偏爱清净幽美的意境。

  在这种氛围下,上层社会达官贵族饮茶成癖,对茶品花样的追求、对饮茶程序的琢磨都远远胜于唐朝。在唐代,只有煎饮之法,到了宋代不但有煎茶法和泡茶法,还有点茶、分茶等饮茶技艺。

  比如,点茶即斗茶,点茶茶艺的基本过程为:碾茶即先将茶饼碾成粉末,但碾的时间不能太长,以保持茶的颜色。罗茶即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筛细,以确保点茶时使用的茶末极细,这样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此外,还得讲究水质和水开的程度;点茶先是将茶粉加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然后用茶筅击拂,使汤花显现,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而且汤花与盏咬紧,保持时间长为胜。整个过程深入细致、适情适意,却也繁琐复杂。

  宋时,上层社会乃至皇室茶艺相当痴迷,宋徽宗还专门撰写《大观茶论》,详细地描述了采茶、制茶、煮茶、品茶的过程方法以及民间的斗茶之风。

  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让饮茶风尚深入平常百姓家。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描绘南宋临安当时的情形是: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了日常必需品。

  民间出现很多茶楼、茶肆、茶坊和茶馆。OB体育入口这些地方不仅供百姓休息、娱乐、交往,还是文人士大夫聚会交游的场所,也是商人谈生意之处。长此以往,茶馆文化形成且发展起来。

  茶的身影出现在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七宝露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类,描述的就是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渗透。

  宴请客人,客来敬茶,客去点汤;婚丧嫁娶中也用到茶,相亲称吃茶,男方下聘礼时,茶饼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更不用说,茶在文人士大夫那里有多受欢迎了。茶不仅可以怡情养性,还可托物言志,成为其诗词中的一种重要意象。

  比如,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斗茶歌》描写了武夷山下茗茶的采制过程和悠久历史;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斗茶的热闹情形。欧阳修以茶来比喻君子常德,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苏轼有名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化自欲把西湖比西子,把茶拟作佳人,可见他对茶的喜爱之情。

  茶文化在宋代发展到鼎盛之后,经过元代的停滞,在明代开始复苏,但也不复宋时的繁盛。在明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这一举措结束了团茶的时代,推动了散茶的发展,从而开千古茗饮之风,使茶的品饮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也使茶文化的发展趋向于自然与简约。

  明代人饮茶追求茶的原汁原味,对茶品的要求是味清甘而香,久而回味,能爽神者为上。在茶具方面也摒弃了前人的繁琐,只保留了必要的器皿。值得一说的是,明代人使用的紫砂茶壶,成为后来的茶具模范。

  在清代,人们对茶艺、茶品也不太讲究,茶文化从此消融于百姓生活中。但茶文化仍在缓慢地发展着,到清代中后期,茶的种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我国延续至今的绿、红、青、黄、黑、白六大茶类的规模和格局。

  此外,在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将茶与歌舞、书画、奕棋、作诗结合起来,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流传在民间。这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茶的描写和记载,比如《红楼梦》中对各个品种的名茶、茶具、水的选择,以及茶的礼节习俗都有涉猎。

  中国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物质茶,到文人墨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精神茶,是中华民族对其独有的传统文化印记,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见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