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入口app下载读书明至理典籍悟新知!纪念陈文华教授读书会在厦门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30 11:48:45    浏览:

[返回]

  陈文华教授是著名茶文化专家,是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研究的引领者,茶艺教育与推广的先行者,茶文化活动的策划者与传播者。

  每年5月14日,我们都以阅读陈文华教授茶文化著作的方式,纪念这位为当代茶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今已九载,初心不改!

  厦门是陈文华教授的出生地,是他大学的就读地,也是他归宿的海葬地。今年在厦门的读书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张一德先生为这次读书会,专门创作"岁寒三友图",展现陈文华教授体现出的"松竹梅"风格,正是点睛之笔。

  值此机会,感谢读书会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感谢为读书会筹办奉献心力的厦门茶友们!感谢参加与关心读书会的每一位人士!

  纪念陈文华先生读书分享会的主办单位为: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茶艺国际传播中心、悦读茶书会、世界茶文化图书馆、江西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承办单位为:厦门物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易斋茶书画工作室、十三境品牌茶空间。协办单位为:厦门市茶叶学会、厦门市茶文化研究会、十三境品牌、茶木兰品牌。

  读书分享会由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张荀老师主持,他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陈文华先生的生平,并感谢余悦研究员不辞辛苦,为厦门的茶人带来一次茶文化盛宴,我们有幸参于其中,将获得有益的精神与茶文化的滋养。

  出席读书会的嘉宾有:著名茶文化学者余悦研究员;厦门茶叶学会陈志雄会长;厦门茶文化研究会董立平会长;陈文华先生的好友香港协和茶行黄锦枝先生和黄育斌先生;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叶亚莹副秘书长;厦门茶叶学会技能鉴定站陈淑芳主任;厦门书画家、弘一大师研究学者张一德先生;厦门邻山素味的创始人林贵仁先生;茶木兰品牌的创始人刘泽丽女士;厦门懂茶人创始人董丽凤女士;厦门十三境茶空间主人何妙琴女士等厦门的茶友们齐聚一堂,用一场读书分享会来纪念厦门的这位茶贤。

  厦门茶叶学会陈志雄会长代表厦门茶人致辞时说,陈文华先生是厦门的骄傲。今天余悦老师把陈文华先生的追思读书会放在厦门故乡举行,是对厦门的茶人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将是推动厦门的茶文化发展的一个有益的活动。

  纪念陈文华先生读书分享会的分享嘉宾是余悦研究员,分享的题目是:《选家的格局与注释的慧心一一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闸述》

  “陈文华教授就读于厦门,海葬于厦门,他与厦门是一往情深。当我将纪念陈文华教授读书会之事委托给张一德先生,他马上就应允下来,马上和他的太太、孩子承担了这项任务。我们‘十三境’这个茶空间,当我来了之后,给我的印象,既是现在全国都宣传“茶”要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方向。‘十三境’的茶空间,恰恰就是进了社区。这样有居民住户,茶也走进了家庭,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再者,这么一个小小的读书会,厦门茶叶学会的陈志雄会长与诸位厦门茶人朋友,都很乐意地来参加,不是只有热闹的大场面才会感兴趣,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每个地方都能做到的。这是使我感动的地方……”

  “厦门这座城市,我来的时候,可以这么讲,在座的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还没出生,什么原因呢?在1975年,我就来到了厦门。当时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厦门这个城市,是海内外文化的交融,你到这里,就会感到了这个文化气息在这里……”

  接下来,余悦老师系统梳理、论述了陈文华教授著作的主旨要义,他从三个方面解读了陈文华教授的《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

  一、 首先,我们要全面来看待陈文华先生的这本书——《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全面,就是不仅要了解陈文华先生的生平,我们还要全面了解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的成就……作为一位文化学者,重要的是他的著作能不能流传下去,他的思想对后世会不会产生影响。

  今天大家读的这本书是针对自学考试编写的一本教材,我们读陈文华教授的书,就要了解他的学识,了解他史学的功底,他在史学方面的实践。读书要读懂他,他是如何编撰这本书的基本问题,以此去了解中国茶文化文献学的概况。他站在什么的“格局”上,用什么的眼光,来选择中国茶文化的典籍……表现他的什么眼光,也就是他的茶文化水平。

  注释,不是有什么字,就注什么字这么简单。其中有对作者简介,对本书简介,然后节录选书的内容,选出来的内容应该是最重要的篇幅,最有代表性的。对于注释,则是要根据阅读者的水平,采取相适合,简洁、明了的注释,使之通俗易懂。

  余悦研究员还在读书分享会的现场和陈文华教授的夫人进行了网上连线,画面中出现了陈教授夫人及学生们在厦门海边摆起沙滩茶席,追思祭奠的现场。陈夫人向大家致意,分享会的来宾们也纷纷向陈夫人挥手致意。

  余悦研究员的分享使参加分享会的茶人们收获良多,随后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互动。海外远道而来的陈文华先生的生前挚友,香港协和茶行的黄锦枝先生,在发言中回顾了与陈文华教授的友谊和茶缘。他说,在近百年茶文化发展断代的时候,陈文华先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表达了对陈文华先生的追思。

  我赞叹陈文华先生对茶文化的见识,赞叹余悦老师精辟的解读。以《典籍选读》的文化精神,“先器识而后文艺”,没有器识,就没有格局,也称不上贤者。先贤——就是对文化、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贤达精英,陈文华先生就是在茶文化方面,一位有突出贡献的贤达先辈。

  茶文化的“精行俭德”,茶艺的艺术美学,生活美学,也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正如中国绘画常以“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的象征,以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是李叔同1916年《题陈师曾荷花小幅》的诗句,有了“慧心”才有“慧业”。陈文华先生,余悦老师论述中国茶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象征,契合了这种象征精神。

  弘一大师有付对联云:“会心当处既是,泉水在山乃清。”水有清与濁,饮茶取水,当择其清者,弃其濁者。清的干净,清的健康,清的甘甜。

  中国以“岁寒,知松柏而后凋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宁可一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竹”,“夜来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在加上兰花与菊花,合并这五种花卉树木作为“五清”,就是它们代表了中国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涵,代表了“五清”的文化品格。

  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是以茶文化作为主题的,脉络即端正,也很纯粹。从学习和解读的茶文化典籍里,直接导向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导向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这在社区的小小茶空间里,可谓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读书是主角,没有流于外表的花样形式,不是只把读书当成闲聊的茶配妆点,这真是少有的,使人心生欢喜。

  厦门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董立平发言说,有多少茶文化经典,陈教授还没来得及抒笔,有多少茶文化宝藏没得以传承,这不可知的惋惜之余,我们眼下能接收到的,就更应好好珍惜,文化自觉,担当起民族文化赓续的精进者,让更多人成为茶文化的代言人。

  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叶亚莹副秘书长在谈到读书会感言时说,我今天推掉了另外的活动,来参加这个读书,是来学习的,也是来为厦门的茶人打气的。现在茶已经进入了世界的非遗,我们去年也举行了《茶与厦门》的论坛,让茶与文化有更好的粘度。我是厦门非遗保护中心的,在工作中体会到做文化传承是要有情怀的。在厦门的茶人要像三易斋的老师们这样有情怀地来做茶文化,大家沉下心来,慢慢的做起来。有陈文华先生有余悦先生这样的基础,我们就能把厦门茶的文化作出新的高度。

  还有许多来宾也分享了感言,还和余悦老师进行了互动,并邀请余悦老师在陈文华先生的书上签名留念。

  纪念陈文华先生的读书分享会,分享的是文化,呈现的是情怀。这是厦门茶文化人对先贤的心诚之追思。

  本次读书会由厦门物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的十三境茶空间,地点在厦门裕发花园小区。

  在这样幽静OB体育入口app的饮茶佳境中,我们品读当代茶文化乡贤陈文华先生遗著《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纪念先生躬耕植种、体味文化与实践并举的精进人生, 传承陈文华先生的茶文化精神,读书、品茶、品人生,也正是适宜之境,适时之为。

  能参与读书会荣幸之至。读陈文华茶贤《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于二百零一页见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一书中“茶宜”篇里,写有十三宜茶情境: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写尽喝茶之得趣、得意、得美、得境。又听现场诸位老师分享讲解,更是受益匪浅。

  吃茶。可酱醋茶之烟火人间欢喜境。可琴棋花香茶之名士风雅长闲境。可风骨不坠青云之岩骨境。可见天地见自己之上上清凉境。亦可风月随心之露白境,寄情于物,又超然物外。

  纪念厦门茶贤陈文华教授之祀,乃茶文化人对先贤于心诚之追思。自2014年5月14日始,于每年是日,余悦贤首籍读陈文华茶书大义,分享于诸君,代之香火,至今历时九载。

  癸卯晚春初八晚,接余悦兄来电嘱托,言今岁有事临鹭岛,将在思明举办陈文华教授的读书分享会,余闻后即快诺之。

  既允诺定,三易斋诸君,随分随力,实行筹谋。先事选址择地、择人询讯之务,望与先生文化之精神相契合。茶心若为愿行,如是利益,中国茶文化既尊严亦自尊也。

  时衢州弘一大师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及“崇俭戒奢”论坛来函相邀,乃速车旅衢江,宿衢州、婺州数日乃归。陈文华茶书读书会之事务,当即委托荀子与妙琴女弟办理设计、执行、落实等诸事。

  余至癸卯三月廿二晚乃归厦。读书会选址——籍裕发花园“十三境”茶空间,已布置初步成形。翌日,往观之,座位、茶席、挂幔、投影、花木等……皆已就位。所欠者主视面空白未有主题,乃应林霖建议,挥毫画成《三友》水墨屏条,身虽疲惫,心实安顿。

  癸卯桃月廿五日,为母亲节。伺母恩水,敬贤德书。余悦兄莅临“十三境”茶空间,主讲陈文华茶贤《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微言大义,开启选书“格局”与注释“慧心”之蒙,论读书路径二法门之精辟,于学人读书受益匪浅。读书、品茶、品人生,满室学习氛围浸入文涛,于是茶学读书清净圆满。

  凡有敬于先贤,后人思齐,是在锲而不舍。若不能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为识记,与诸君共勉之!

  陈文华先生于1935年出生于厦门,1954年于厦门一中毕业,1958年于厦大历史系毕业。1978年,他在南昌举办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1981年筹划主编《农业考古》杂志,在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农业学等学科的交叉上,开拓了新的领域。

  从1978年起,陈文华写了300多万字文章,先后出版了许多等著作,多次在全国获奖。他先后应邀到日、韩、英、法、美等国家讲学和交流;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获得美国传记协会1996年杰出成就金奖。

  1991年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立足开拓之首。

  年年忆茶贤,读书寄相思!5月14日,纪念陈文华教授读书分享会在厦门举行。

搜索